什么样的动画片在教孩子撒谎骂人?记者调查低俗化改编儿歌动画片现象
什么样的动画片在教孩子撒谎骂人?记者调查低俗化改编儿歌动画片现象
在短视频平台上,一些经典动画片和儿歌被恶意改编,充斥着低俗、色情、暴力等内容,严重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近日,《法治日报》记者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调查,揭示了这一现象的危害性,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恶意改编动画片儿歌:内容尽显低俗庸俗化
安徽省宿州市的杨先生近日在某短视频平台刷到一段《成龙历险记》的配音,内容低俗不堪。他尝试在平台上检索,发现类似问题不少:
- 《超级马里奥》里的马里奥和《神奇宝贝》里的小智站在垃圾箱旁,一边说着污言秽语,一边踢着垃圾箱;
- 《奥特曼》里的赛罗奥特曼被关在监牢内,被曾经出场过的几只怪物拳打脚踢;
- 《迪迦奥特曼》中文主题曲《奇迹再现》的歌词被改成“老师已经出现,我越看越不顺眼,穿越时空殴他两拳,他就死在马路边”;
- 《汪汪队立大功》里的歌曲被改成“汪汪队,汪汪队,我们都是土匪,左手拿着AK,右手拿着雷,白天超市抢劫,晚上去做贼”;
- 经典童谣《小螺号》的歌词被改为“小螺号,瞎××吹,海鸥听了瞎××飞”;
- 《静夜思》《春晓》等古诗被改成了打油诗;
- 《三字经》被改成“人之初,性本善,不写作业是好汉,老师发现怎么办?拿起宝剑跟他干,干不过怎么办?召唤诺亚奥特曼……”。
这些改编内容乍一听朗朗上口,实际内容却尽显低俗化、庸俗化。
不良行为容易被模仿:扭曲未成年人价值观
记者调查发现,有些动画片内容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部名为《魔法公主××》的网络动画短片,角色常常通过威胁和耍心机要求买玩具,这让家长们担心孩子观看这部动画片后会模仿其中的不良行为,进而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在多个短视频App上可以直接观看《魔法公主××》。记者观看多集后发现里面问题不少:比如熊妹、贝儿的妈妈们不让她们写作业,而是让她们去玩手机、玩游戏;比如妈妈让白雪给弟弟做午饭,弟弟嫌弃白雪没有做他喜欢吃的,对妈妈说“干脆别让白雪上学,就让她在家做好吃的,照顾我吧”;比如白雪、贝儿和其他角色遇到想要的东西,如果对方不给,就通过威胁和欺骗来获取……
“我家孩子看过这部动画片后,现在想要东西就闹,脾气越来越暴躁,一点也不在乎他人的感受。”有家长表示,这种剧情对孩子来说非常有吸引力,还爱模仿。
平台应承担监管责任:对违规内容作出反应
为切实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更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中央网信办近日专门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将重点整治6个环节突出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短视频、直播平台“二次包装”经典动画或儿歌,集中展示暴力血腥内容。
对于涉未成年人的动画、短视频作品的创作、审核、传播等,如何才能将不良内容排除在外?
北京瀛和(广州)律师事务所律师韦冠杰认为,从创作到传播,在各个阶段都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确保内容质量和适宜性。在创作阶段明确目标受众,明确作品面向的是哪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这有助于创作者选择合适的内容主题、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避免使用暴力、血腥、色情或低俗的内容;强调积极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尊重文化多样性,避免歧视性的描绘;融入教育元素,如科学知识、历史故事、道德观念等,通过故事情节传递正面的信息和价值观;还可以使用新颖的技术手段(如AI、VR/AR)来增强观看体验,增加互动性内容,鼓励孩子们参与和思考;确保使用的素材(音乐、图像等)都已获得合法授权,对原创内容则申请版权保护。
“在审核阶段建立多级审核机制:设立初审、复审等环节,确保内容质量;建立专业团队负责内容审查;利用AI技术识别潜在的不适宜内容,采用关键词过滤系统等技术手段;设置举报机制,让用户能够报告不当内容;定期收集并分析用户反馈,不断优化审核流程。”韦冠杰说。
韦冠杰呼吁,在传播阶段,平台应承担起监管责任,对上传的内容进行严格筛选;对违规内容迅速作出反应,比如下架、封号等;调整推荐算法,减少争议性内容的推荐,并优先推荐高质量和有益的内容;平台提供家长控制选项,允许家长限制孩子观看的内容类型和时长,推出和完善专门的儿童模式,过滤掉不适合儿童的内容;通过社交媒体、官方网站等渠道发布指导材料,帮助家长了解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互联网;开展线上线下活动,提高公众对网络安全和健康上网的认识;与其他内容提供商、监管机构等合作,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促进未成年人动画和短视频内容的健康发展,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安全、更有益的成长环境。”韦冠杰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呼吁,当发现对未成年人可能有害的作品时,及时举报反馈很重要,家长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看到不良内容都应及时举报。但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一定要用发展的视角,不能矫枉过正。“我们的保护不是说让孩子生活在一个无菌的世界里,这样对他们的成长也不利。在不越过红线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给未成年人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产品类型和内容。”
孙宏艳说,儿童文化作品其实有很多闪光点可以挖掘,童言童语并不意味着要把作品搞得很低幼。过往研究显示,尽管一些平台有青少年模式,但很多未成年人不愿意进入,就是因为觉得青少年模式太低幼,有的甚至像“幼儿园模式”。因此对于创作者来说,需要特别深入地去了解孩子们的审美,进行创作时应该契合孩子成长的特点和规律。
在孙宏艳看来,这一代未成年人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的生活跟数字生活其实是很难分开的。对于网络上存在的低俗动画作品等文化产品,最重要的是加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辨识能力,让孩子自己能够对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主动作出是否适合自身的判断。
本文原文来自《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