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发布基因编辑作物新规,CRISPR技术产业化加速
农业农村部发布基因编辑作物新规,CRISPR技术产业化加速
2024年12月,农业农村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种业振兴行动“三年打基础”的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并取得了一批阶段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基因编辑工具正在加快产业化应用,这标志着我国在基因编辑技术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种业振兴行动取得重大进展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司长刘莉华表示,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行动方面,国家库资源基因型鉴定比例已从不足10%提高到60%,今年年底还将完成全部大豆、玉米种质资源基因型鉴定。在种业创新攻关行动方面,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农业生物育种重大专项正同步实施,一些关键性技术和重大品种取得突破。
在企业扶优行动方面,农业农村部遴选出270家优势企业,构建国家种业企业阵型,支持企业牵头承担或参与科研攻关任务。目前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集团化发展趋势明显。各地也出台了种业企业扶持政策,广东、四川等14个省份相继组建种业集团,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基因编辑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挑战
然而,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安全性和伦理问题也日益凸显。耶鲁大学新晋教授Ailong Ke在谈到基因编辑技术的潜在风险时,指出了伦理问题和准确性风险。尽管基因编辑技术令人兴奋,但其带来的伦理挑战不容忽视。CRISPR技术的普及使得基因编辑变得更加民主化,但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治愈”某些人群认为并非疾病的遗传状况的广泛讨论。
国际监管政策对比
从国际上看,多个国家已出台基因编辑作物的商业化政策。日本、阿根廷、巴西、美国、英国等已有商业化产品获得批准。中国虽然在基因编辑作物领域已有3个产品获批,但在动物领域政策尚待完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晓风建议,应尽早正式发布基因编辑动物安全评价指南,助力企业规划相关的产业化路径。
最新研究进展
在实际应用方面,浙江大学昆虫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他们发现,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水稻JAZ10基因进行编辑时,产生的一种移码突变新蛋白(FJ10)不仅能提高水稻的生长能力,还能增强其对褐飞虱的抗性。这一发现为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未来展望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对标农业强国建设要求,按照种业振兴行动“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的部署安排,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同时,将推动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修订,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全面净化种业市场,确保种业振兴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农业育种将会更加精准和高效。但与此同时,如何在技术创新与安全应用之间寻找平衡,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