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中的神秘圣餐:耶稣的最后晚餐
《圣经》中的神秘圣餐:耶稣的最后晚餐
在意大利米兰恩宠圣母多明我会院的食堂墙上,一幅历经500多年沧桑的壁画静静地诉说着一个关于信仰与牺牲的故事。这幅由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最后的晚餐》(Il Cenacolo),不仅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更是基督教历史上最具象征意义的场景之一。画中,耶稣与十二门徒围坐在餐桌旁,气氛凝重而肃穆。这顿晚餐,不仅是耶稣被捕前的最后一餐,更标志着基督教圣餐礼的开端。
圣餐礼的设立
根据《圣经》记载,耶稣在被钉十字架的前夕,与门徒共进逾越节晚餐。在餐桌上,他拿起饼来,祝福后擘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又拿起杯来,祝谢后递给他们,说:“喝吧,这是我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马太福音26:26-28)这段记载,不仅是基督教圣餐礼的起源,更承载着深刻的神学意义。
历史演变与宗派差异
圣餐礼作为基督教最重要的圣礼之一,其理解和实践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诸多变迁。不同宗派对圣餐礼的解释,反映了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天主教的“变质说”
罗马天主教会将圣餐礼称为“圣体圣事”,认为在祝圣仪式中,饼和酒实质上转变为基督的身体和血。这种转变被称为“实体转变”(Transubstantiation),是天主教圣餐礼的核心教义。特伦多大公会议明确宣布:“借着饼与酒的被祝圣,饼的整个实体,被转变成为我主基督身体的实体;酒的整个实体,被转变成为祂宝血的实体。”这种观点强调了圣餐礼的神秘性和超自然性。
路德宗的“同质说”
马丁·路德领导的改革运动对天主教的圣餐礼教义提出了挑战。路德宗认为,基督的身体和血与饼酒并非完全转化,而是“同在”(Consubstantiation)。也就是说,基督的真身体和真宝血是在“饼酒之内,在饼酒之下,与饼酒同在”。这种观点试图在天主教的“变质说”和完全象征论之间找到平衡。
加尔文派的“属灵临在说”
约翰·加尔文则提出了另一种解释,他认为圣餐礼中不存在物质上的转变,而是通过饼酒的领受,信徒在属灵层面上与基督联合。这种观点强调了信徒的信心和属灵体验,而非物质实体的转变。
福音派的象征论
许多福音派教会则倾向于将圣餐礼视为一种象征性的纪念。他们认为饼和酒只是象征基督的身体和血,领受圣餐是对耶稣牺牲的纪念和对信仰的宣认。这种观点更强调圣餐礼的教育和纪念功能。
结语
圣餐礼作为基督教最重要的仪式之一,承载着深厚的精神意义。它不仅是对耶稣牺牲的纪念,更象征着神与人之间新约的建立。不同宗派对圣餐礼的理解虽有差异,但都体现了对基督救赎工作的认同和对信仰的虔诚。正如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中所说:“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来。”(哥林多前书11:26)圣餐礼不仅是回忆过去,更寄托着对基督再临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