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科院突破种鸽繁殖技术:年生产效率提升25%
江苏农科院突破种鸽繁殖技术:年生产效率提升25%
近日,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牵头完成的“种鸽高效繁殖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该项目针对种鸽繁殖效率低这一制约鸽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系统研究了种鸽后备期、产蛋期的适宜光照制度,优化了饲料配方,并创新研发了乳鸽早期性别鉴定技术。经专家组评审,该成果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破解繁殖效率低难题
种鸽繁殖效率低是长期困扰鸽产业发展的难题。据专家介绍,传统养殖模式下,种鸽年繁殖对数一般在6-7对,且受季节影响较大。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光照制度不合理、饲料配方不科学等。
江苏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副研究员闫乐艳表示:“我们通过系统研究,制定了江苏地区种鸽生产的光照程序标准,明确了不同生长阶段种鸽的光照需求。同时,优化了饲料中维生素E和维生素D3的添加量,调整了饲料配方,为种鸽提供了更全面的营养保障。”
创新技术引领产业变革
该项目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了科学的光照制度。研究团队针对种鸽不同生长阶段的光照需求,制定了详细的光照程序标准,确保种鸽在各个时期都能获得最适宜的光照条件。
二是优化了饲料配方。通过调整维生素E和维生素D3的添加量,以及优化饲料配比,为种鸽提供了更全面的营养保障。研究发现,合理的饲料配方不仅能提高种鸽的繁殖性能,还能改善乳鸽的生长状况。
三是创新研发了乳鸽早期性别鉴定技术。这一技术的突破,使得养殖户能够更早地对乳鸽进行性别区分,从而实现更精细化的管理。
应用效果显著
这些创新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令人瞩目。据项目负责人介绍,通过集成建立的种鸽高效生产技术体系,种鸽的年生产效率提高了25%。这意味着,采用新技术后,种鸽的年繁殖对数可达到8-11对,显著高于传统养殖模式下的6-7对。
产业前景广阔
这一技术突破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生态意义。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我国鸽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优质种鸽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一技术突破不仅提高了种鸽的繁殖效率,还为养殖户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科学的养殖方法也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副所长王慧利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研究,进一步完善种鸽高效繁殖技术体系,为推动我国鸽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这一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必将为我国鸽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