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奶奶如何带出优秀娃?武汉东西湖区的创新实践给出答案
爷爷奶奶如何带出优秀娃?武汉东西湖区的创新实践给出答案
在当今社会,隔代教育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据统计,我国约有60%的农村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抚养,而在城市中,也有大量年轻父母因工作繁忙将育儿重任交给老人。这种教育模式带来了诸多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独特的优势。
武汉市东西湖区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破解隔代教育难题的范例。该区通过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方式,充分发挥了老年人在家教中的独特作用。
“爷爷奶奶一堂课”:传统文化与生活技能的传承
在东西湖区金银湖街花城社区,一项名为“爷爷奶奶一堂课”的创新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该项目邀请社区中有特长的老年人走上“讲台”,为孩子们传授传统文化和生活技能。
退休教师刘丽霞是该项目的积极参与者。她不仅教孩子们做饭、做家务,还带领他们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学习剪纸等传统文化。“我们不想孩子成为熊孩子,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刘丽霞说。
目前,花城社区的课程涵盖了《我听爷爷讲党课》《我和奶奶做手工》《我和爷爷去观鸟》《张爷爷的湖北大鼓》《孔奶奶的艺术剪纸》等多个领域。这些课程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更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一老一小”结对:培养社会责任感
在东西湖区长青街二雅社区,一场别开生面的公益活动正在开展。65岁的侯国福老人发动社区里的“五老”成员,与小朋友们一起打造了“一老一小睦邻花箱”。这些花箱不仅美化了社区环境,更培养了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
“在五老的带动下,小朋友们强化了‘主人翁’意识,大家一起参与社区共同管理,效果明显。”二雅社区党支部书记薛刚说。这种“一老带一小”的方式,不仅让孩子们学会了责任感,也让老人们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
专业培训:提升隔代教育质量
为了进一步提升隔代教育的质量,东西湖区关工委与华中师范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家校社共育研究工作站。该工作站定期为社区送课、为各类家庭提供家庭教育咨询服务。
小华(化名)就是一个受益者。在家庭遭遇变故后,他出现了严重的抑郁症症状。在华师大家庭心理辅导团队的帮助下,他不仅重返校园,学习成绩也有了大幅提升。
目前,已有436名“五老”学员通过华师大专业测试,成为家庭教育指导师。他们活跃在社区、小区和家长学校,开展亲子活动、隔代教育指导等服务,为家庭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案例启示:隔代教育需要系统思维
一个拒学儿童的案例,揭示了隔代教育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瑶瑶(化名)是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因家庭互动模式和家庭结构问题,出现了拒学和交流障碍。在社工的介入下,家庭成员一起参与工作,最终瑶瑶顺利重返校园,家庭氛围也有所好转。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隔代教育的问题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家庭系统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成员共同努力,有时甚至需要学校和社区的参与。
建议与展望:构建和谐的隔代教育模式
要破解隔代教育难题,需要建立一致的教育理念。当着爷爷奶奶的面打孩子可能会引发情感伤害和教育观念冲突,因此,教育孩子时,最好选择私下进行,同时也要注意与长辈沟通,达成一致的教育理念。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隔代教育不仅是家庭问题,更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政府、学校、社区都应该为隔代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让爷爷奶奶们在教育孙辈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陪伴就是给长辈最好的爱。”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也让老人们在教育孙辈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