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秭”说起:秭归县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
从“秭”说起:秭归县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
“秭”是一个古老的汉语数词,表示极大的数量。在不同的计算体系中,“秭”有着不同的具体数值:在下数体系中为10的9次方(十亿),在中数体系中为10的24次方,在上数体系中更是达到了10的128次方。因此,“一千秭”在这些体系中分别代表万亿、10的27次方或10的131次方,体现了极其庞大的数量概念。
然而,在现代汉语中,“秭”字的使用已经十分罕见,更多地出现在古籍文献中。而在日本,与“秭”字相关的叠字符号“々”却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手写和印刷中,用来表示重复的汉字,如“谢々”表示“谢谢”。
在中国,与“秭”字最为密切相关的,莫过于湖北省宜昌市的秭归县。这个位于长江西陵峡畔、三峡工程坝上库首的县城,不仅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还是和平使者王昭君和革命先烈夏明翰的故里。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79.6%,环境空气优良率达94.3%,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秭归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考古发现,距今一二十万年前,清江流域就有“长阳人”的活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是楚国的西塞要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秭归县正式设置,属南郡管辖。此后,秭归县历经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更迭,一直是郡、县、州、府的治所。
屈原与秭归的关系源远流长。屈原出生于秭归乐平里,这里留下了他少年时期的足迹。每年的端午节,秭归都会举办盛大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通过屈原故里端午祭、原创音舞诗画《楚辞里的中国》、龙舟文化交流盛会等活动,传承和弘扬屈原文化。
除了屈原文化,秭归还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这里有5A级景区屈原故里,4A级景区九畹溪漂流和三峡竹海,还有三峡工程这一世界级的旅游资源。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历史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旅游魅力。
近年来,秭归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尤其是脐橙产业。全县脐橙种植面积达1.6万亩,年综合产值5亿元,涌现了2个脐橙产值亿元村。同时,秭归县还积极推动文旅融合,2022年电商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新增农家乐、民宿10家,吸引游客8500人次。
从一个古老的数词,到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县城,秭归县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发展成就,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魅力。在这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共同谱写着一曲新时代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