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护心新发现:龚爱华教授团队揭秘纳豆激酶新功效
冬季护心新发现:龚爱华教授团队揭秘纳豆激酶新功效
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70%发生在冬季。近日,江苏大学医学院教授、卓越医师学院副院长龚爱华及其团队通过多年研究发现,纳豆中的纳豆激酶能有效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梗、脑梗等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这一发现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纳豆,这种源自中国古代的发酵食品,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最初被称为“豉”,由僧侣在寺庙中制作并储藏。它以黄豆为原料,通过纳豆菌(枯草杆菌)发酵制成,具有黏性、特殊气味和微甜口感。在发酵过程中,纳豆会产生一种名为“纳豆激酶”的活性物质,这种物质具有显著的溶栓作用,是纳豆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的关键。
研究表明,纳豆激酶能有效溶解血栓,刺激内皮细胞产生纤溶酶原激活剂,从而预防血栓形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毕齐教授在《纳豆激酶在血管病危险人群应用专家建议》中指出,纳豆激酶用于具有血管病危险因素人群,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及卒中患者可能获益。另一项研究也表明,纳豆红曲胶囊服用90天配合生活方式控制,可明显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与总胆固醇水平,且肝肾功能未见异常损害。
那么,如何科学食用纳豆才能发挥其最大功效呢?专家建议,每日摄入10800FU(FU为纳豆激酶活性单位)的纳豆激酶是安全有效的剂量。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林宜光教授指出,结合其他研究者的结果,提示纳豆激酶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剂量应该在10000FU左右。有效剂量是决定纳豆激酶临床效果的关键,相信随着更多研究的开展,纳豆激酶有望进入治疗产品系列,成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新主力。
值得注意的是,纳豆激酶的生物利用度可达25%,在胃肠道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美国认证毒理学家、原沈阳药科大学无涯创新学院青年PI/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凤娇教授通过研究发现,纳豆激酶能够口服吸收发挥药效,通过溶栓活性推测,纳豆激酶的生物利用度达25%,在胃肠道当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纳豆激酶有望成为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理想药物,这些数据将有助于大众更好地理解纳豆激酶吸收机制和临床应用潜力。
尽管纳豆激酶具有诸多心血管保护作用,但专家也提醒,痛风患者应适量食用,因纳豆嘌呤含量较高。正在服用抗凝血药物的人需谨慎,以免影响药效。此外,纳豆的特殊气味可能会影响部分人的接受度,因此,市面上也出现了纳豆提取物制成的保健品,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龚爱华教授表示,他们正在开发适合中国人的红芸豆纳豆。红芸豆纳豆不仅保留了传统纳豆的营养价值,还具有更低的嘌呤含量,更适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这一创新产品有望为更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随着研究的深入,纳豆激酶在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然而,专家也强调,纳豆激酶不能替代正规的医疗治疗,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合理用药、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仍然是最重要的。纳豆激酶可以作为辅助手段,帮助改善病情,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在心血管疾病日益年轻化的今天,纳豆激酶的研究进展无疑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了新的希望。龚爱华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纳豆的更多健康价值,也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随着更多临床研究的开展,我们有理由相信,纳豆激酶将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