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如何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离异家庭如何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近年来,随着离婚率的持续攀升,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全球12亿10至19岁青少年群体中,约20%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离异家庭的孩子更是高风险群体。
离异家庭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离异,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人生变故。这种变故不仅体现在家庭结构的变化上,更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
自卑心理:孩子往往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与身边的朋友比较,从而产生自怨自艾的情绪,容易出现自卑心理。
冷漠心理:由于长期处于家庭破裂的环境中,孩子对生活的美感意识受到破坏,逐渐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出淡漠、缺少感情的心态。
封闭心理:在异常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变得胆小怯弱,有什么事不敢说出来,即使说了也得不到正反馈,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封闭心理。
抑郁倾向:长期处于压抑、失衡的家庭环境中,情绪无处释放,日积月累之下极易产生极端心理,导致抑郁。
社交障碍:经历父母争吵、指责和分开的过程,孩子往往对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反应”,缺乏安全感,不愿与人交往,难以形成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
单亲家庭如何进行心理疏导
面对这些挑战,单亲家庭的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心理阴影呢?
积极面对不逃避:单亲父母应该以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向他们坦白父母离异的事实并解释原因,要让孩子明白离婚是大人的决定,不是孩子的错。同时,在子女面前应保持乐观、开朗和阳光的生活态度,注重亲子交流,鼓励子女积极地融入到亲戚和朋友圈里,体会生活的美好,形成融洽温馨的家庭气氛,引领他们走出心理困境,积极开朗地面对人生。
适度关注多鼓励:单亲家庭的孩子较正常家庭孩子会更敏感和脆弱,对待他们应当给予额外的注意,尤其是说话言辞中应尽量避免可能会触及到他们痛点的话题。但是又不能过度关注,这样会使得他们感到自己的另类,需要做到无形的关注和照顾,鼓励他们积极融入集体,成为集体的一份子,使他们产生自己和其他孩子没有两样的感觉,这个度的拿捏非常重要。
纠正观念助独立:要引导这些孩子对现状有恰当的认知,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地看待事物发生发展的因果逻辑并以合适的方式去面对困境,对人、对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范式,鼓励他们在困境中坚强勇敢,从积极的一面看待事物从而能够乐观向上地生活。此外,还要避免出现为了弥补孩子因为父母亲另一半关爱的缺失而出现“大包大揽”式的亲子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不会帮助孩子解决单亲家庭所带来的问题,反而容易出现过度依赖、没有主见、胆小怕事等负面影响。要引导孩子多和同学、朋友交流,培养自主意识和对外交往的能力,自主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
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不可或缺
除了家庭的努力,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也至关重要。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提出,到2027年所有县要全面建立“教联体”,这为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
学校层面:教师应关注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同时,通过开展团队活动、心理健康课程等方式,帮助这些孩子建立自信,融入集体。
社会层面:社区可以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和公益活动,为离异家庭孩子提供社交平台。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则可以为需要的孩子和家庭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
家校社协同:通过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联体”,打破资源孤岛,实现三方互联共生。这不仅需要学校的主动作为,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和社会资源的充分整合。
总之,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单亲父母要调整心态,正确引导;学校要关注离异家庭学生,提供必要支持;社会则应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为这些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包容的成长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帮助这些孩子走出心理阴影,重建自信,重新拥抱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