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双璧:相如故城与万卷楼
南充双璧:相如故城与万卷楼
四川南充,这座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不仅是三国文化和春节文化的发源地,更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其中,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和西晋史学家陈寿,便是南充历史上的两颗明珠。
司马相如:辞赋之宗的传奇人生
司马相如,字长卿,出生于南充市蓬安县。他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辞赋家,被誉为“辞赋之宗”。其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等,不仅展现了汉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也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在蓬安县,有一座承载着司马相如记忆的古城——相如故城。这座拥有1500年历史的古城,曾是蓬安老县城的旧址。漫步其中,青石板路、文明门、抚琴台、洗笔池等古迹诉说着往日的繁华。2021年4月30日,在司马相如诞辰2200周年之际,经过历时3年修复与重建的相如故城开城迎客,现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相如故城内的司马相如塑像,生动展现了这位青年文人的风采。塑像中的他左手持剑、右手扶着行囊,大步疾走,展现出朝气蓬勃的气质。城内的玉环书院、长卿祠等7处省级文保单位,以及50余棵百年名木古树,共同守护着嘉陵江畔的汉风古韵。
陈寿:三国史学的奠基人
如果说司马相如以文学成就名垂青史,那么陈寿则以史学贡献光照后世。陈寿,字承祚,出生于南充市顺庆区,是西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他编撰的《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成为研究三国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位于南充市西山风景区的万卷楼,是陈寿青少年时代读书治学的地方。据记载,万卷楼始建于三国蜀汉建兴年间(公元222-237年),现存建筑为1990年重建。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100多亩,包括读书楼、纪念堂、藏书阁等建筑,依山而建,气势恢宏。
万卷楼庭院中央矗立着一尊高5米、重1吨的陈寿青铜塑像,塑像中的他怀抱竹简、手执毛笔,神韵飞扬。纪念堂内陈列着300余件仿制的三国时期文物,以及大量文字、图画、书籍、照片等资料,详细介绍了陈寿的著述和对后世的影响。
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
司马相如和陈寿,一文一史,共同构成了南充的文化脊梁。相如故城和万卷楼,不仅是两位历史名人的纪念地,更是南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见证了南充从古至今的文化传承,也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今天,当我们走进相如故城,仿佛能听到司马相如抚琴吟唱的声音;当我们登上万卷楼,似乎能看到陈寿秉烛夜读的身影。这些历史遗迹,不仅是南充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提醒着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贤的精神,不断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