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防诈骗软件上线!教你识别可疑来电
新型防诈骗软件上线!教你识别可疑来电
近日,香港警方推出升级版“防骗视伏APP”,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防诈骗保护。这款新型防诈骗软件不仅能够实时更新最新的诈骗号码数据库,还能通过智能分析技术判断来电的真实性。用户只需在手机上安装该软件,即可享受全方位的保护。
电信诈骗的主要手段
当前,电信诈骗呈现集团化、跨境性特征,常用手段包括贷款类诈骗、兼职刷单诈骗、冒充客服退款诈骗等。诈骗分子通过网络即时通信工具实施诈骗,且不断翻新诈骗手法。
典型案例分析
- 贷款类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添加受害人QQ、微信,指导受害人去分发平台下载虚假贷款APP。仿冒正规贷款平台流程,引导受害人在虚假APP内完成“申请贷款”操作,填写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贷款金额、还款方式和时限等信息。明确告知受害人贷款申请已被批准,当日就能下款,并利用APP自动生成贷款审批已批准的截图,使受害人信以为真。编造流水不够、保证金不足等无法放贷的理由,要求受害人缴纳款项。为尽快获取贷款资金,受害人往往会按照骗子的要求进行转账,最终被骗。
- 兼职刷单类诈骗
不法分子在各种QQ群、微信群、招聘网站、短信息中发布兼职信息,工作内容大多是招募网络兼职刷单,声称“回报率高”“工资日结”“不占时间”,以高额佣金为诱饵吸引当事人上钩,要求事主刷单做兼职。第一次往往会兑现佣金,待当事人刷单金额较大时,就会以系统卡单、系统错误、激活账户为由,要求事主继续刷单或汇保证金,骗取金额。
- 冒充客服退款诈骗
诈骗分子联系受害人时,自称是淘宝等电商平台、网上店铺或快递公司的客服、工作人员,详细报出受害人的个人订单信息,谎称订单无效、商品质量有问题或快递丢失进行理赔,随后引诱受害人登录虚假微信公众号、钓鱼网站或扫描二维码等,最终将钱卷入自己账户。诈骗话术剧本中以母婴类、化妆品、鞋包等产品为主,受害对象多为有网上购物经历的女性。
防范措施
国家反诈中心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就要牢记“三不一多”原则(即: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与警方一起守好钱袋子。
- 贷款类诈骗防范提醒
- 凡是放款前就要求缴纳保证金、手续费的,都是贷款诈骗,谨防上当
- 如需贷款,请到银行或正规信贷机构办理,切勿相信“无抵押”“无担保”“当天放贷”等贷款广告
- 不随意点击陌生网址,切勿随意提交个人信息
- 请在官网或正规平台下载贷款APP软件
- 高度警惕95号码和1069短信,不要以为一定是正规公司拨打或发送的,需谨慎甄别
- 兼职刷单类诈骗防范提醒
- 网络刷单本就属于违法行为、严重失信行为,应珍惜个人信用,力避参与此类工作
- 通过网络平台找工作或者兼职时,不要被高额报酬盲目吸引,不要有“贪小便宜”和“轻松赚钱”的心态,不要随意点击陌生链接
- 凡是涉及赚钱信息,要求添加QQ、微信或下载APP执行点赞、网购、刷单、下注等任务的都是诈骗
- 一旦遭遇以各种理由不予退还本金的,不要继续转账,应尽快报警,并将对方的聊天软件账号、下载APP的安装包地址、嫌疑人返款的支付账号、银行卡等信息提供给公安机关
- 冒充客服退款诈骗防范提醒
- 当遇到自称客服或工作人员的电话或短信,反映网购出现质量问题、订单错误,要求退款补偿时,请在官方网站核实交易信息或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官方电话核实
- 不要轻易点击所谓店家提供的网址,不要盲目添加所谓官方的QQ号、微信号和微信公众号
- 牢记任何购物网站或快递物流公司,不会要求客户提供个人银行账号、密码、转账验证码等信息
- 一旦发现被骗立即报警,并保留好电子订单、聊天工具账户微信公众号等物证或电子证据
实用防诈骗建议
安装可靠的安全软件,如杀毒软件、防火墙等,并及时更新版本。
关闭手机NFC功能以防诈骗。手机NFC功能已成为骗子的提款机,几步操作就可以把钱划走,前方温馨提示慎用NFC功能,拒绝屏幕共享,NFC功能,虽然支付方便快捷,还可以直刷公交卡, 但这个便捷键也有不少的安全隐患,所以平时尽量关闭此按钮。
牢记反诈电话:
- 96110:反诈专线,可及时启动反诈程序
- 12381:用于举报诈骗信息
- 12348:提供法律咨询,可起诉卡主追回损失
电信诈骗屡禁不止的原因
技术更新:通过伪造电话号码、发送虚假信息等,让受害者难以辨别真伪。
手段日益复杂:从传统的电话诈骗逐渐向网络诈骗转型,且形式更加多样,包括设置虚假网络投资平台、假冒客服、专家等身份,以及利用木马链接、钓鱼网站等获取受害者信息和骗取钱财。
匿名性与跨境性:电信诈骗犯罪往往利用匿名性隐藏身份,通过网络渠道或虚拟电话号码作案,隐匿行踪,增加了追踪和抓捕的难度。而且常常涉及国际跨境作案,犯罪分子可跨越国界实施诈骗并通过网络渠道转移资金,使得打击和合作变得更加复杂。
集团化与专业化:呈现团伙化、集团化趋势,内部组织严密、分工明确,设计诈骗方案、收集对象信息、配备犯罪工具、转移赃款等环节都有专人负责,甚至会进行针对性的岗前培训,提高了犯罪效率和成功率。
个人信息泄露严重: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和非法买卖,为电信诈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些正规机构和企业也可能因管理不善导致用户信息泄露,使得诈骗分子能够精准地获取受害者信息,实施定向诈骗。
公众防范意识不足:部分人对电信诈骗缺乏足够的意识和防范措施,容易受到诱惑而陷入圈套。同时,一些人缺乏相关教育和知识,无法识别和应对各类电信诈骗手段。
法律法规不完善:尽管有相关法律法规对电信诈骗进行规制,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漏洞和不足,如对于新型电信诈骗行为的界定不够清晰,导致一些案件在定性和量刑上存在困难。此外,对于电信网络诈骗的处罚力度相对较轻,难以对犯罪分子形成强大的威慑力。
行业监管不到位:电信、银行等行业在监管上存在漏洞,如非实名制电话卡、银行卡的流通,为诈骗分子提供了便利。同时,各行业之间的协作机制不够完善,在打击电信诈骗的过程中难以形成合力。
电信诈骗的防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立法和监管,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加大对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公众也应提高防范意识,学习识别诈骗手段,保护好个人信息,不轻信陌生来电和信息,不随意转账汇款。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遏制电信诈骗的蔓延,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