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小梦和浙江鹏鹏:礼花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贵州小梦和浙江鹏鹏:礼花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近日,贵州和浙江接连发生两起儿童因燃放烟花爆竹而受伤的事件,再次敲响了安全教育的警钟。
1月15日,贵州10岁男童小梦在亲戚家发现一个未燃尽的礼花筒,出于好奇将其带回家。到家后,小梦搭建了一个简易的火堆并点燃了礼花筒,瞬间发生爆炸。主治医生表示,孩子右手毁损,经检查,多个指骨骨折、脱位且不少部位出现缺损,创面污染十分严重。大拇指还在,小拇指能勉强保住,食指、中指、无名指却被炸缺损。
无独有偶,假期第一天,浙江男孩鹏鹏在玩耍时,鞭炮突然在手里炸开,右手被炸得血肉模糊,父母将其带到医院急诊科就诊。医生立即为其进行紧急处理,但却遗憾表示,由于孩子的手掌炸伤较为严重,即使最终完成治疗后,其右手食指可能也无法恢复到之前的功能水平。
这两起事件并非个案。据统计,每年寒假和春节期间,各地都会发生多起儿童因燃放烟花爆竹而受伤的事件。儿童在燃放烟花爆竹时受伤的主要原因有:
燃放不当:儿童缺乏安全意识,可能会在密闭空间或人群密集处燃放,或者手持燃放,这些行为都极易导致意外发生。
玩弄未燃尽的烟花爆竹:像贵州小梦那样,认为未燃尽的烟花爆竹已经没有危险,实际上这些烟花爆竹可能随时爆炸。
购买不合格产品:一些劣质烟花爆竹可能存在质量问题,容易发生意外。
缺乏成人监护:儿童在没有成人陪同的情况下燃放烟花爆竹,一旦发生意外无法及时处理。
为了防止类似悲剧再次发生,家长和教育者需要加强对儿童的安全教育:
提高安全意识:通过具体案例和直观的教育材料,让儿童了解烟花爆竹的危险性,明白不当燃放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正确选购烟花爆竹:教育儿童和家长只购买正规渠道的合格产品,不购买“三无”产品或自制烟花爆竹。
规范燃放行为:强调必须在成人陪同下,在空旷安全的场所燃放,保持安全距离,不玩弄未燃尽的烟花爆竹。
学习应急处理知识:让儿童了解基本的自救互救知识,如遇到意外如何及时寻求帮助,如何进行初步处理。
学校和社区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安全教育中来。例如,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安全教育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普及烟花爆竹安全知识。同时,利用假期前的时间,集中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相关教育。
此外,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烟花爆竹生产、销售和燃放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生产和销售行为,确保市场上的产品符合安全标准。同时,加强对公共场所的巡查,及时制止儿童在危险场所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
安全无小事,特别是在涉及儿童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儿童因燃放烟花爆竹而受伤的事件发生,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安全、快乐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