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86年研究揭示:如何提升生活满意度?
哈佛86年研究揭示:如何提升生活满意度?
一项始于1938年的哈佛大学研究,历时86年,追踪了两组背景迥异的人群,揭示了影响人类幸福生活的关键因素。这项被称为“格兰特研究”的项目,其最新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如何提升生活满意度的权威指导。
人际关系:幸福生活的基石
研究发现,决定一个人能否过上幸福生活的关键因素,不是智商,而是人际关系。研究显示,小时候与母亲关系亲密的人,平均每年多赚8.7万美元,也更不容易得老年痴呆症;与父亲关系亲密的人,在75岁时的生活满意度更高。50岁时对人际关系感到满意的人,到80岁时身体会更健康。
然而,人类并不擅长情感预测。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发现,人们往往低估了与陌生人交谈可能带来的快乐。同样,我们可能会错误地认为某些活动会令人不快,但实际上参与后会感到高兴。这表明,我们应该更主动地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因为这些联系带来的益处往往超出我们的预期。
避免最大元凶:酗酒
研究指出,酗酒是破坏幸福生活的最大元凶。它不仅会导致离婚、生病和抑郁症,还会严重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因此,保持适度饮酒或戒酒,对于维持幸福生活至关重要。
幸福感提升的具体方法
哈佛大学医学院还提供了多个实用的幸福感提升方法: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保持紧密联系,良好的关系能刺激正面情绪。
参与志愿服务:对生命抱持使命感能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观点,特别是对70岁以上老年人有显著的正面效果。
定期行善:在行程表中安排特定的行善活动,即使是计划行善的意图也能带来幸福感。
有效管理时间:将钱用于节省时间的产品(如家事服务)比购买物质商品更能提升生活满意度。
增加生活体验:尝试不同文化餐厅、观看戏剧表演或参观展览,创造更多快乐回忆。
结交正能量朋友:快乐具有传染性,与乐观的人交往能形成良性循环。
亲近自然:研究表明,绿色植被的多少会影响市民的幸福感。
偶尔改变常规:即使是微小的变化,如尝试新运动或更改通勤路线,都能提升快乐感受。
性格与幸福感的关系
最新研究表明,人的性格特质(大五人格)与幸福感密切相关。高神经质、低外向性和低责任感的人更容易感到不幸福。但研究也发现,通过有意识的努力,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
哈佛教授亚瑟·布鲁克斯(Arthur Brooks)建议,人们应该先抛开感受,下定决心像一个更快乐的人一样行事。这包括对他人表现出更多兴趣、参与善举、致力于目标、减少忧虑、宽恕他人、采取积极措施、细数自己的幸福,并更努力享受生活中的喜悦。
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幸福感得分较高的人往往会变得更加认真、情绪稳定和令人愉快,这些特质又会让他们更容易获得幸福,形成良性循环。
结语
哈佛大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幸福生活的深刻洞见:幸福不是偶然的,而是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不良习惯、培养积极性格特质来实现的。这些发现不是空洞的鸡汤,而是经过86年持续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让我们从今天开始,运用这些研究成果,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加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