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儒家思想中的舍生取义精神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儒家思想中的舍生取义精神

引用
11
来源
1.
https://5000yan.com/apps/view.php?aid=6659
2.
http://yw.eywedu.com/Poetry/9/mydoc009.htm
3.
https://newspaper.jcrb.com/2024/20240615/20240615_004/20240615_004_2.htm
4.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93890
5.
http://phi.ruc.edu.cn/xsyj/sxwk/2f8a1bcd499f4474903a4ff65725017c.htm
6.
https://m.baotounews.com.cn/p/866344.html
7.
http://www.t301.com/rj/36739.jhtml
8.
https://gansu.gansudaily.com.cn/system/2024/12/11/031106985.shtml
9.
https://www.jingji.com.cn/html/culture/whys/331606.html
10.
http://jds.cass.cn/xscg/xslw/202410/t20241024_5796437.shtml
11.
https://www.mzyjy.cn/index.php/cms/item-view-id-3134.shtml

“舍生取义”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伦理观念,最早由孟子提出,强调在生命与道义发生冲突时,应选择牺牲生命以维护道义。这一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备受推崇,并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实践案例。

01

历史渊源:从孔子到孟子

“舍生取义”的思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早在孔子时代,就已有类似的思想萌芽。《论语·卫灵公篇》记载了孔子在陈国断粮时的对话: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在困境中仍能坚守道义,不因环境恶劣而改变自己的信念,这种精神与“舍生取义”有着内在的联系。到了孟子时代,这一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升华。孟子明确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这句话成为了“舍生取义”思想的经典表述,强调在生命与道义发生冲突时,应毫不犹豫地选择道义。

02

理论内涵:孟子的“义”思想

孟子的“义”思想是其整个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义”源自人的本心,是人固有的善性之一。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这里的“羞恶之心”指的是人对不善行为的厌恶和排斥,是“义”的发端。孟子认为,这种羞恶之心是人天生就有的,不是后天学习得来的。

孟子还强调“义”与“仁”的关系。他认为“仁”是内在的道德情感,“义”则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在《孟子·尽心上》中,他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意思是说,“仁”是人的内心世界,“义”则是人行走的道路。只有将内心的仁爱转化为外在的正义行为,才能真正实现“舍生取义”的境界。

03

历史实践:游侠精神的体现

“舍生取义”的精神在历史上得到了许多人的践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的游侠们。这些游侠虽然身份低微,但他们的行为却体现了崇高的道德境界。例如,朱家“布衣之侠”,专门“趋人之急”,救人济穷;洛阳剧孟的声名赫赫,七国叛乱时条侯周亚夫得到他后喜曰:“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无能为已矣。”这些游侠们的行为,正是“舍生取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04

现代意义:当代人的实践

“舍生取义”的精神并未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消逝,反而在现代社会得到了新的诠释和实践。例如,2006年,空军飞行员李剑英在完成训练返航途中遭遇鸽群撞击,飞机受损严重。当时,他本可跳伞逃生,但考虑到飞机坠毁可能危及附近村庄的安全,他在短短16秒内果断决定迫降,最终壮烈牺牲。这种为了保护更多人的安全而牺牲自我的行为,正是“舍生取义”精神在当代的生动体现。

再如,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在抗战胜利后,因病重且家庭贫困,却坚决签署拒领美国带有政治条件的援助面粉声明,并在日记中写道:“反对美国扶植日本,不应逃避责任。”他宁可忍受饥饿也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援助,最终因贫病交加去世。这种坚守民族气节的行为,正是“舍生取义”精神在知识分子身上的体现。

“舍生取义”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更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为当代人提供了宝贵的价值导向。在当今社会,面对各种利益诱惑和道德挑战,重温“舍生取义”的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