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都在追求的“词曲咬合”,到底怎么做?
音乐人都在追求的“词曲咬合”,到底怎么做?
在音乐创作中,“词曲咬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要求歌词和旋律相互匹配,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本文将重点探讨先词后曲的创作方法,从多个维度解析如何实现完美的词曲结合。
保持说话与曲调一致
在先词后曲的情况下进行创作,这对于作曲人来说,是一个很有激发性的事情。歌词本身就已经有明确的画面和故事,以及核心内容,作曲人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中获得灵感,给歌词搭配上最合适的旋律。
在为词配上曲的时候,需要注意语言中的语调和旋律的搭配,也就是我们一开始提到的,说话与曲调的关系。
在不同的语言体系里面,每种语言的发音都会构成他们独特的音调,这样就导致了即使是同一首歌,用不同语言唱出来,旋律的听感也会有所差异。
我们在保留歌词语调的发音的同时,唱的旋律在听感上是需要和歌词吻合的,直白来说,就是听得舒服,不会出现旋律曲调和说话音调不贴合的情况,这也是先词后曲的一个基本要求。
在日常说话中会用重音来表达重点,而在旋律表达歌词也有相似的操作。“我就像一个影子,拥抱在你身后”,这句话中“就像”两个字是重音所在,如果要把这句话唱出来,那么就可以在“就像”这两个字上做一些旋律的强调,比如用一个高音来凸显。
把歌词情绪玩出花来
根据歌词情绪设计段落音区
我们在主歌、副歌不同的歌曲结构上,可以根据歌词面上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故事,然后在每个段落里面,搭上作曲的一些手法和规律,来完成旋律的写作。
大部分的主歌的歌词,都像是一个故事的开头,不会马上就会写到故事的内核,那么在作曲上的话会用到低音,慢慢地带入情绪,把听众带到词和曲编织的环境中。
那么到了副歌,歌词已经把中心思想爆发出来,那么旋律创作上就可以安排高音,把感情放开。
以AB老师作曲的《风吹得好大》为例,歌词描述是的一个悲伤失落的场景,没有人能够陪“你”,没人懂“你”。为了配合歌词的意境,AB老师选择了低音区来做主歌的旋律。
在歌词特别的语气音调中巧妙设计
我们在前面提到,关于歌词中重点词的旋律表达的问题,也就是在句子中一些重点词,需要用旋律音来进行强调的。
那么在一段歌词中,我们可以通过刻意在旋律上做一些特别的设计,来达到突出某些字或者词的效果,这样会让歌曲的情绪更深刻,也会更有趣,听起来就像是被戳到了一样。
《你笑起来真好看》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就有巧妙的设计。这句歌词中的“笑”和“真”,用高音往上拉,突出了歌曲的感情。通过情绪拉伸,提高了整个歌曲的可爱度和跳跃度,让这个歌曲突然间就亮起来了,似乎整首歌在笑意盈盈地看着你,听众不自觉地笑了起来,生动有画面感。
《风吹得好大》的副歌也用了一个特别的方法。歌词“风吹得好大 哪里去找你的牵挂”中,“吹”字是一个长音,营造出风力很强的感觉,似乎就在听众面前风一直吹。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跳音和拖长音之类的手法,去对一些重点的字和词组进行强调。
留心词格和曲的搭配
在拿到一份歌词的时候,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看歌词的格式,歌词的每一段,是以短句为主还是长句为主。知道歌词的情况,才能设计每一句占多少拍。
如果每一句歌词字数比较少,那么就可以在四拍里唱完;相反是长句,那么就要安排到八拍才能完成这句话。
《花海》就属于每一句短句,在四拍里写作的。《想你的声音》经典歌词“你快听 滴答滴 滴答滴 滴答滴 是雨滴的声音”就用了两小节八拍来承载。
字数多的歌词,能不能用四拍创作呢?答案是可以。《嚣张》的副歌“你的一字一句犹如刀疤挂心上”,用了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进行写作,那么要求音符和旋律比较密集了。
小心倒音问题
在先词后曲中,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倒音的问题。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第一声和第四声往往是重音,有时候在旋律写作的时候,将第一声和第四声的旋律音写成一句话中的低音时,往往会出现语调不对的情况。
《死了都要爱》,这样就会出现这个问题了。“爱”在普通话中是第四声,但这句歌词的旋律偏偏是向上,如果还用四声,就会很别扭,因此在唱的时候,调整成了轻声。
坚持词为曲所用
在先有词后有曲的情况下,不一定要完整的按照词人给到的歌词,一字不差的进行创作,更多的情况下是要根据自己的设计,去做一些灵活的改变。
因为词人在创作时不一定有曲的概念,比如有词人,他写某个段落的时候特别长,那这个段落,可能在旋律上不适合那么长,我们可以适当的做删减或者去优化。
那么作为作曲人,我们可以根据曲的设计,来适当做一些调整,以曲为主,我们做到词曲平衡的情况下,可以跟词人进行一个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