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关”卫星成功交付!张双南院士解读空间天文学如何改变人类认知
“天关”卫星成功交付!张双南院士解读空间天文学如何改变人类认知
2024年1月9日,中国首颗X射线时域天文卫星“天关”成功发射,这颗卫星搭载了先进的“龙虾眼”望远镜,能够捕捉宇宙中最剧烈的天体爆发事件。近日,“天关”卫星正式在轨交付,并发布了首批科学成果,标志着中国在空间天文学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龙虾眼”望远镜:革命性的X射线观测技术
“天关”卫星的核心技术是“龙虾眼”望远镜,这是一种受自然界龙虾复眼启发的X射线成像技术。2009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在英国莱斯特大学访问时,首次接触到这项技术。他回忆道:“当时,我的内心涌起强烈的冲动,一定要把这颗卫星研制出来,去捕捉真实的暂现天体爆发瞬间。”
“龙虾眼”望远镜的特殊之处在于其独特的光学结构。它由许多微小管道组成阵列,能够实现X射线的多次反射并最终汇聚成像。这种设计不仅提供了广阔的视角,还保持了高灵敏度,特别适合观测宇宙中的暂现源事件,如黑洞潮汐瓦解恒星。
十年磨一剑:从构想到现实
从2012年项目酝酿到2024年卫星发射,张双南团队历时十余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将“龙虾眼”望远镜送入太空。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寻找支持,逐步完善实验装备。张双南表示:“对于一名天文学家而言,将望远镜送入太空的机会可能一生只有一次。如果放弃,我们可能会永远失去这个机会。”
空间天文学的新突破:黑洞与暗物质
空间天文学的发展正在改变我们对宇宙的认知。最近发表在《暗宇宙物理学》上的一篇论文提出,原初黑洞可能是暗物质的候选成分。原初黑洞是宇宙大爆炸时由于局部密度涨落而产生的小型黑洞,质量可能只相当于一颗小行星,体积则与原子相当。
更令人兴奋的是,科学家认为原初黑洞可能已经在地球岩石中留下了痕迹。当一颗质量为10²²克的原初黑洞穿过地球时,它可能会在刚性物体中留下一条直径约0.1微米的隧道。研究人员计算发现,平均每10亿年能在10平方米的截面积上留下0.000001个这样的隧道。这一发现为暗物质的探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未来展望:揭秘宇宙起源与演化
随着“天关”卫星等空间天文设备的成功运行,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将进入一个新阶段。通过观测黑洞、暗物质等神秘天体,科学家有望揭示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奥秘。正如张双南院士所说:“空间天文学的发展将彻底改变我们对宇宙的理解。”
“天关”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在轨交付,不仅是中国空间天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人类探索宇宙的新起点。随着更多先进设备的投入使用,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将不断深化,最终揭开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终极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