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领衔,2024年癌症治疗迎来重大突破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领衔,2024年癌症治疗迎来重大突破
近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医学》发表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中国在癌症检测、多学科团队协作和精准肿瘤学方面的最新进展。这一重磅研究成果不仅展现了中国在癌症治疗领域的快速发展,也标志着全球癌症治疗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2024年癌症治疗领域迎来重大突破
2024年2月,美国FDA批准了全球首款针对实体瘤的T细胞疗法——Amtagvi(lifileucel),用于治疗晚期黑色素瘤。这是细胞疗法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因为在此之前,T细胞疗法主要应用于血液系统肿瘤,而实体瘤由于其复杂的微环境和异质性,一直是治疗的难点。单剂量的Amtagvi包含7.5亿到72亿个活细胞,从收到肿瘤组织到完成制备大约需要34天。
与此同时,中国在癌症治疗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在消化道肿瘤研究方面持续领跑,沈琳教授团队构建了胃肠道肿瘤多组学图谱(GMAP)项目,通过AI疗效预测模型准确识别潜在获益患者,并搭建了国际首个胃癌免疫治疗病理组学数据库。基于该数据库,团队详细解析了CLDN18.2阳性胃癌肿瘤微环境,并开展了全球首个靶向CLDN18.2的CAR-T细胞治疗临床试验,取得了初步成功。
癌症治疗领域的其他重要进展
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发布的《2024年癌症进展报告》显示,尽管癌症研究和医疗取得了显著进步,但癌症仍然是一个持续的公共健康挑战。报告显示,美国年龄标准化的总体癌症死亡率在1991年至2021年间下降了33%,这意味着避免了约410万例癌症死亡事件。在过去二十年里,儿童和青少年的总体癌症死亡率下降了24%。
然而,癌症发病仍在攀升。据估计,美国2024年将有200多万新发癌症病例,超过61.1万人将死于癌症。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癌症的发病率正在上升,包括疫苗可预防的癌症,如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相关的口腔癌和年轻人的宫颈癌。
未来发展方向
面对癌症这一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全球各国都在积极布局。香港政府斥资60亿元成立生命健康研发院,聚焦细胞和基因治疗等领域。复旦大学在浦东成立细胞免疫治疗临床研究中心,开展以CAR-T为代表的细胞免疫治疗研究。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团队的研究表明,未来癌症治疗将更加注重精准医疗和多学科协作。通过整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数据,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更精准地预测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正如AACR主席LoRusso所说:“毫无疑问,我们正处于癌症研究无与伦比的机遇期。”持续的科研投入和技术创新将为癌症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