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中国奇迹
港珠澳大桥: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中国奇迹
2018年10月24日,伶仃洋上,一座全长55公里的跨海大桥正式通车。这座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不仅是中国桥梁建设的巅峰之作,更凝结着无数建设者的心血与智慧。其中,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的裴岷山总经理和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的苏权科总工程师,就是这座超级工程背后的关键人物。
裴岷山:大国重器的建设者
作为中交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裴岷山不仅参与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更见证了中国从“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的转变。在他的领导下,中交集团充分发挥全产业链优势,成功实施了港珠澳大桥、平陆运河、深中通道等一大批国家重大战略工程,为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权科:从百米小桥到“世界之最”
苏权科与港珠澳大桥的故事,要从40多年前说起。1983年,伶仃洋大桥的建造设想被提出。两年后,苏权科进入长安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学习,开始了他的“造桥梦”。研究生期间,他参与建造了人生中第一座桥——陕西大荔县一座不足百米的小桥。谁也没想到,多年后,他竟然建成了拥有众多“世界之最”的港珠澳大桥。
2003年,苏权科被任命为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技术负责人。从那时起,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面对复杂的海洋环境,他们首创了外海人工岛深插钢圆筒快速筑岛方法,将成岛时间从3年缩短至7个月。在海底隧道建设中,他们研发了可逆式主动止水最终接头,实现了6000吨级最终接头在水下28米深处的高精度对接,贯通精度达到惊人的2.6毫米。
创新驱动,打造百年工程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大桥需要在高温、高湿、高盐的环境中实现120年的设计使用寿命。为此,建设团队研发了混凝土结构120年设计使用寿命保障关键技术,并创新了跨海工程在典型灾害下的安全绿色支撑核心技术。同时,为了保护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环境,团队还研发了施工水域声学保护技术,实现了“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的环保目标。
如今,苏权科已经从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转型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首席工程师和实践教授。他将自己多年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工程师,致力于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正如他所说:“我之前没有什么好的英文名字,在我学习的小圈子,大家都亲切地称呼我为‘Bridge’,我觉得挺好,本身自己就是一个桥梁工程师嘛。”
港珠澳大桥不仅是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跨海大桥,更是一座凝聚中国智慧的世纪工程。裴岷山和苏权科的故事,正是中国从“追赶者”变成“领跑者”的生动写照。这座大桥不仅缩短了三地之间的距离,更见证了中国桥梁建设的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