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哪吒2》:可可豆动画的黑科技
揭秘《哪吒2》:可可豆动画的黑科技
《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自2025年1月29日上映以来,凭借震撼的视觉效果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再度掀起国漫热潮。截至2025年2月10日,全球总票房突破81.52亿元人民币(约11.24亿美元),超越《变形金刚3》,进入全球影史票房榜前34名,并成为首部跻身全球“70亿俱乐部”的亚洲电影。
这部国漫巨制不仅在票房上取得巨大成功,更在动画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位于成都高新区的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可可豆动画”),作为影片制作的核心力量之一,历时5年,深度参与了特效、配音等多个环节,为影片注入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动态水墨渲染引擎:破解传统笔墨的数字化密码
在《哪吒2》构建的奇幻世界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独特的东方美学风格。为了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韵味融入3D动画,可可豆动画研发团队历时多年,成功研发出全球首个“动态水墨渲染引擎”。
这一技术突破解决了传统水墨画风格融入3D动画的技术难题,首次实现了毛笔在宣纸上晕染渗透的实时模拟。在影片中,当敖丙的冰戟划过银幕,墨色在冻结与晕染间瞬息变幻,这一仅0.8秒的画面,就耗费了制作团队9个月的时间进行攻坚。
“动态水墨渲染引擎”不仅为角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活力与表现力,更将中国美学的写意精神推向新高度。它使得角色的肌肤、服饰乃至毛发等细微之处,都流露出水墨画独有的雅致韵味,线条优雅流畅,墨色变化细腻分明。以哪吒为例,其标志性的红色混天绫与火尖枪,在动态水墨的渲染之下更显鲜艳耀眼,充满了动感和力量感。
粒子特效与生物动力学结合:构建奇幻世界的视觉盛宴
除了“动态水墨渲染引擎”这一核心技术突破外,《哪吒2》在其他特效技术上也实现了显著创新。全片镜头数量从第一部的1800个大幅增加至2400多个,特效镜头更是高达1900个,占比超全片镜头的80%。在某些复杂场景中,单个画面中的角色数量甚至达到2亿个。
在影片标志性的“四海龙宫”场景中,技术团队创新性地将粒子系统与生物动力学结合。以青龙敖丙的鳞片为例,团队不仅让每片鳞甲成为独立的光线反射体,更通过粒子间相互作用算法,模拟出真实生物肌体的弹性形变。
在表现哪吒“三头六臂”神通时,技术团队摒弃了西方机甲风格的硬核机械感,转而从敦煌飞天壁画中汲取灵感,用渐变消散的粒子流营造出“似有还无”的东方玄幻意境。“这种‘以虚写实’的粒子应用,本质上是对中国画‘留白’美学的数字化转译,标志着国产特效开始建立自己的美学语言体系。”可可豆动画首席执行官刘文章表示。
技术突破背后的团队力量
《哪吒2》的成功离不开强大的制作团队。全片凝聚了全国138家动画制作公司制作团队的汗水与智慧。为了达成如此高水准的视觉效果,团队运用了先进的计算机图形技术和算法,并在流体动力学和粒子特效等方面不断突破,增强画面的动态感和真实感。
从特效到剧情,《哪吒2》都力求突破传统动画的框架,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导演饺子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故事,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国漫技术的新高度
《哪吒2》的技术突破不仅体现在具体的技术创新上,更在于其对东方美学的数字化表达。影片将粒子特效与传统美学深度融合,用渐变消散的粒子流营造出“似有还无”的东方玄幻意境。这种“以虚写实”的粒子应用,本质上是对中国画“留白”美学的数字化转译,标志着国产特效开始建立自己的美学语言体系。
在全球动画产业中,这一技术突破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动画技术的飞速发展,更为全球动画产业提供了新的技术参考和艺术表达方式。当哪吒脚踏粒子幻化的风火轮掠过水墨渲染的蜀中山水,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部电影的进化史,更是一个文明古国以科技赋能传统文化展现出的魅力。
《哪吒2》的成功不仅是票房数字的胜利,更是中国动画产业的一次飞跃。它不仅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首,更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中国动画的新标杆。随着中国动画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哪吒2》的成功无疑将激励更多创作者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