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葫芦情结:飘葫芦的文化传承
乾隆皇帝的葫芦情结:飘葫芦的文化传承
乾隆皇帝对葫芦工艺品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不仅认为其胜过金玉,在御制诗中也多次以葫芦为题材创作。这一时期的范制葫芦器造型千变万化,品种繁多,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将探讨乾隆皇帝对飘葫芦文化的贡献及其深远影响,揭示葫芦工艺品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传承。
乾隆皇帝的葫芦情结
乾隆皇帝对葫芦工艺品的钟爱,从拍卖市场的价格中可见一斑。2020年,在厦门保利拍卖会上,一件乾隆青花葫芦尊以1725万元人民币成交,成为当年首件破千万的瓷器。这件葫芦尊高18.3厘米,绘有缠枝灵芝花卉纹,饰如意耳,底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展现了乾隆时期葫芦器的精湛工艺。
乾隆皇帝对葫芦器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其经济价值上,更在于其文化内涵。他认为葫芦胜过金玉,这与葫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密切相关。葫芦是极为古老的中国本土物种,最早见于《诗经》。它被赋予了“福禄”和多子多福的寓意,在道教文化中还象征求仙长寿。这些美好的寓意,使得葫芦在清代宫廷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清代葫芦工艺的发展
清代葫芦工艺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与乾隆皇帝的推崇密不可分。葫芦工艺的制作流程十分复杂,需要经过选材、清洗、切割、打磨、上光等多个步骤。其中,范制葫芦的工艺尤为独特。范制葫芦是将模具套在幼小的葫芦上,让其随着生长逐渐适应模具的形状,最终长成所需的器型。这种工艺要求制作者对葫芦的生长习性有深入的了解,同时需要极高的工艺水平。
清代葫芦工艺的繁荣,还得益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例如,在一件乾隆时期的珐琅彩唐卡描金人物双耳葫芦瓶上,唐卡藏佛图被精细地绘制在瓶身前面,与描金双耳和葫芦瓶形相得益彰。而瓶身上的西洋人物图则采用了西洋画的明暗透视技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这种中西合璧的创作方式,不仅丰富了葫芦器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葫芦文化的象征意义
葫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是吉祥和多子多福的象征,还常用于宫廷礼制和吉祥图样。例如,八蛮进宝图不同于描绘真实朝贡使臣的《职贡图》,是一种以想象虚构为主的吉祥图样,描绘圣明君主德服八方,万国来朝。这种图样在清代宫廷中十分流行,常被用于瓷器、织绣等工艺品上。
葫芦文化不仅在宫廷中盛行,在民间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例如,天水的烙画葫芦艺术,又被称为烫画葫芦、火笔画葫芦,在天水流传已有千年。艺人们以烙铁作笔,葫芦为纸,在浑圆坚硬的木质上烙制出心中的大千世界。烙画葫芦独特新奇、古朴典雅,且把玩有趣,逐渐成了达官显贵、文人雅士间礼尚往来的馈赠佳品。
乾隆时期葫芦器的艺术价值
乾隆时期的葫芦器不仅工艺精湛,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以一件粉彩八蛮进宝图葫芦瓶为例,本品呈亚腰葫芦式样,小口,短颈,束腰,内挖圈足,造型饱满,端庄大气。瓶身绘八蛮进宝图,峰峦起伏,山水树木耸立其间,又有水岸波光。八蛮异族进宝队伍正在行进,各酋首高鼻深目,发作金赤色,骑乘各种异兽,头戴翎毛冠帽,衣服华丽,又有侍从捧宝珠、珊瑚等跟随。水畔有一舟船,船中亦绘有异族人凭窗而坐,水景浩渺,烟波无限,暗示酋首系乘船渡海而来。
整体彩绘异常精细,山峦叠嶂一如乾隆时期之画法,皴法俨然,古树苍雅,诸人面貌以红彩勾勒,须眉眼珠则以墨彩点缀,清晰可辨,神态丰富。彩衣华丽,斑斓夺目,设色渲染深浅浓淡有度,清新柔丽。器内与外底施松石绿釉,外底心以矾红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八蛮进宝典故由来已久,可上溯至禹贡九州的古史传说,《周礼·夏官·职方》:“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八蛮进宝图不同于描绘真实朝贡使臣的《职贡图》,是一种以想象虚构为主的吉祥图样,描绘圣明君主德服八方,万国来朝。万国来朝、四夷宾服一直是中国古代君王的政治理想,也渗透在宫廷礼制中。《隋书·音乐志》所载:“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明史》礼仪志记载明宫大宴仪时,奏《八蛮献宝舞》曲,万寿节大宴中,用《九夷进宝队舞》。明代瓷器上也出现了胡人进宝、八蛮进宝装饰纹样。
本品所绘八蛮进宝图在传统胡人进宝题材的基础上加以发展,部分番酋面貌有典型的欧罗巴人特征,反映了清代中西交流的新动向,清代皇室与欧洲宫廷和传教士有深度接触,宫廷绘画和瓷器中也将欧洲人作为一种异域人物的代表。乾隆时期欧洲宫廷直接向清廷派遣使节,乾隆帝对此十分得意,特命宫廷画师绘图纪念,如《万国来朝图轴》等。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此类以西洋人物为主题纹饰的斗彩作品,可资参考。另外本品的葫芦形制也颇堪玩味,葫芦是极为古老的中国本土物种,《诗经》已见吟咏后世又赋予“福禄”多自的吉祥寓意。以及道家医家多用葫芦盛放药物,故葫芦又被赋予求仙长寿寓意。五代贯休诗云:“身带烟霞游汗漫,药兼神鬼在葫芦。”
本品造型精致,制作工艺考究,画面秀丽,画工精致,将我国传统制瓷工艺与西洋人物绘画风格巧妙地融合,是一件风格鲜明的乾隆朝时期的新式作品。
乾隆皇帝对葫芦文化的推崇,不仅体现在其个人的审美趣味上,更推动了清代葫芦工艺的发展。这一时期,葫芦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在宫廷中备受青睐,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葫芦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成为了清代工艺美术中的一颗明珠,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