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养老:破解农村养老难题的新路径
互助养老:破解农村养老难题的新路径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约1.21亿人,占农村总人口比例为23.81%,比城镇高7.99个百分点。面对如此严峻的养老形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难以满足需求,机构养老又面临资金短缺、设施不足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近年来在农村地区迅速发展,为破解养老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互助养老的实践探索
互助养老,顾名思义就是老年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照顾。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农村社区的熟人社会特点,通过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目前,全国已建成各类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14.5万个,成为农村养老服务的重要补充。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的“长者食堂”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该县从2022年起试办长者食堂,目前已建成长者食堂244个、助餐服务点138处,助餐服务覆盖了全县大部分农村地区。长者食堂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的吃饭问题,还成为了老年人社交、娱乐的重要场所,有效缓解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孤独感。
政策支持为互助养老保驾护航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互助养老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发展互助性养老。民政部等部门也相继出台《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农村幸福院项目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对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给予明确支持。
在地方层面,各地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政策。例如,有的地方将互助养老嵌入农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政策设计中,有的地方则专门出台针对互助养老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互助养老幸福院的功能定位、资金筹措、管理制度等。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尽管互助养老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资金问题,虽然中央和地方财政给予了大力支持,但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的运营仍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其次是服务标准化问题,由于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规范,互助养老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此外,专业人才短缺也是制约互助养老发展的重要因素。
完善互助养老模式的建议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议国家和地方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建立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同时,出台更多鼓励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互助养老事业。
推进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规范,加强对互助养老机构的监管,提升服务质量。开展专业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创新服务模式:结合农村实际,探索更多元化的服务模式。例如,可以发展“时间银行”模式,鼓励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积累服务时间以换取未来所需的养老服务。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动员更多党员和志愿者参与互助养老服务,增强服务力量。
展望未来
互助养老模式为农村养老难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共同努力。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实践的不断涌现,我们有理由相信,互助养老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农村老年人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