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国家卫健委推荐:危重症病人急救措施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国家卫健委推荐:危重症病人急救措施

引用
中华医学会
7
来源
1.
https://csc.cma.org.cn/art/2024/4/18/art_619_56221.html
2.
http://www.cem.org.cn/public/html/202409/20240903/index.htm
3.
https://hydly.hrbmu.edu.cn/info/1082/2965.htm
4.
http://www.zy120.com/ggws/jkjy/content_11035
5.
https://www.cjs.gov.cn/xwzx/tzgg/940156.htm
6.
https://www.qingdao120.org/news/3100.cshtml
7.
https://www.elccm.com/cn/module-new-detail2307/2307?news_id=50844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需要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我国每年有数百万危重症患者需要紧急救治。在院前医疗急救中,正确实施急救措施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本文将重点介绍几种常见危重症的急救方法,帮助公众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

01

心脏骤停:黄金4分钟内的生死时速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医学上又称猝死。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是指心脏骤停(CA)时全身组织器官发生严重缺血、缺氧,炎症因子释放,产生各种代谢产物,自主循环恢复(ROSC) 后发生再灌注损伤,导致机体出现多器官功能紊乱或障碍。

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包括“6H5T”:

  • “6H”:缺氧、低钾血症/高钾血症及其它的电解质异常、低温/体温过高、低血容量、酸中毒、低血糖
  • “5T”:中毒、心包填塞、肺栓塞、冠状血管栓塞、气胸

心脏骤停的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前驱期、发病期、心脏停搏期和生物学死亡期。其中,心脏停搏期的特征是意识完全丧失,如不立即抢救,一般在数分钟内进入死亡期。

心脏骤停的急救步骤:

  1. 确保环境安全,做好自我防护,施救者要快速观察周围环境,判断是否存在潜在危险,并采取相应的自身和患者安全保护与防护措施。

  2. 判断意识和反应,施救者用双手轻拍患者的双肩,俯身在其两侧耳边高声呼唤:“先生(女士),您怎么了,快醒醒!”如果患者无反应,可判断为无意识。

  3. 检查呼吸 检查呼吸时,患者如果为俯卧位,应先将其翻转为仰卧位。用“听、看、感觉”的方法检查患者呼吸,判断时间约10秒(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如果患者无呼吸或叹息样呼吸,提示发生了心搏骤停。

  4. 呼救寻求帮助,取来AED如果患者无意识、无呼吸(或叹息样呼吸),立即向周围人求助,拨打急救电话,并取来附近的AED。

  5. 胸外按压在呼救的同时尽快开始心肺复苏。施救者首先暴露患者胸部,将一只手掌根紧贴患者胸部正中、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下半部),双手十指相扣,掌根重叠,掌心翘起,双上肢伸直,上半身前倾,以髋关节为轴,用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确保按压深度5~6 厘米,按压频率100~120 次/分,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复原状。

  6. 开放气道检查口腔有无异物,如有异物将其取出。用仰头举颏法开放气道,通常使患者下颌角及耳垂的连线与水平面垂直。开放呼吸道方法主要有三种:仰头抬颏法、双手托颌法、仰头举颌法。

  7. 人工呼吸施救者用嘴罩住患者的嘴,用手指捏住患者的鼻翼,吹气2次,每次约1 秒,吹气时应见胸廓隆起。

  8. 循环做5个循环循环做30次胸外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30:2),每5组评估患者呼吸和脉搏。

  9. AED到达,尽快除颤前侧位:一片电极片放在右锁骨正下方,另一片在左乳头外侧,电极片的上缘位于腋下几厘米。前后位:一片放在左侧胸部,介于胸骨和乳头之间,另一片贴在背部的左侧,挨着脊柱。

  10. 除颤后,立即施行CPR立即按照30:2的比例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5 组(约2分钟)后,AED再次自动分析心律,遵循AED 的语音提示操作,直到患者恢复心搏和自主呼吸,或专业急救人员到达现场。

  11. 评估救治效果救治有效的指标包括:每一次按压都可摸到搏动。若停止按压搏动亦消失,胸外按压应继续进行;面庞、口唇、甲床、皮肤色泽转为红润;瞳孔由大变小,睫毛反射出现;呼吸转为正常,出现自主呼吸;病员意识恢复,四肢有自主活动。

  12. 抢救成功后复原体位如果患者的心搏和自主呼吸已经恢复,将患者置于复原体位(稳定侧卧位),随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并安慰照护患者,等待专业急救人员到来。

02

休克:及时识别是关键

休克是各种原因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皮肤湿冷、尿量减少等。休克的类型包括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

休克的急救措施:

  1.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
  2. 立即平卧位,抬高下肢,保证脑部供血
  3. 注意保暖,防止体温过低
  4.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
  5. 根据病因给予相应处理,如控制出血、抗感染等
  6.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时就医
03

呼吸衰竭: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首要任务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呼吸衰竭的急救措施:

  1. 立即采取半坐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
  2. 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
  3.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4. 使用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
  5. 监测血气分析,调整呼吸机参数
  6. 控制感染,使用抗生素
  7.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04

急救体系建设:信息化助力提升效率

为了提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效率,国家卫健委大力推进急诊信息化建设。根据《中国急诊信息化建设规范专家共识》,急诊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助力和优化急诊急救管理体系,实现急诊数据的共享和分析,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诊疗过程。

信息化建设遵循八大原则:规划性原则、一体化集成原则、可持续发展性原则、先进性原则、标准化原则、信息安全原则、面向急诊原则和无纸化原则。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国产数据库的支持,系统能够承载大数据量和高并发量,保证兼容性。

05

急救资源保障:建立绿色通道机制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抢救资源配置与紧急调配的机制,确保各单元抢救设备和药品可用。建立绿色通道机制,确保急危重患者优先救治。医疗机构应当为非本机构诊疗范围内的急危重患者的转诊提供必要的帮助。

抢救资源包括:

  1. 抢救人员:所有医务人员均应接受抢救技能培训,掌握抢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抢救操作技能(包括但不限于心肺复苏等),具备独立抢救能力,并注意培养专科抢救人员(包括心包穿刺术、气道开放技术、动/静脉穿刺置管术、心电复律、呼吸机使用等),有条件时建立应急医疗分队,紧急状态时能立即到位、开展抢救。

  2. 抢救药品:根据医疗机构内不同区域常见急危重疾病的抢救流程和本区域常见急危重疾病抢救时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应用的药物进行配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心肺复苏药物、呼吸兴奋药、血管活性药、利尿及脱水药、抗心律失常药、镇静药、止血药、平喘药等。

  3. 抢救设备:根据医疗机构常见急危重症疾病抢救时需要配备的设备进行配置,包括但不限于吸氧设备、简易呼吸器、除颤设备、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负压吸引设备、心肺支持设备、洗胃机、便携式超声仪和快速床旁检验设备等。

  4. 临床科室可设置抢救区域和抢救床位。

绿色通道机制:

  1. 病种或人群绿色通道:可疑传染病、重点病种(包括但不限于,严重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及重症孕产妇、重症新生儿的紧急救治。

  2. 流程绿色通道:如院前、分诊、就诊、会诊、手术、药物治疗、输血治疗、检验、影像学检查、收治入院、转运等环节优先处理的机制;突发应急事件处理流程。

  3. 财务绿色通道,先抢救后付费制度。

  4. 绿色通道标识。

06

结语

掌握危重症的急救知识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在遇到危急情况时,及时识别症状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可以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同时,国家卫健委和医疗机构也在不断推进急诊信息化建设和资源保障,以提升整体急救效率和质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