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如何玩转高中化学课堂?
新课改下如何玩转高中化学课堂?
“为什么换了品牌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实验结果就完全不同了?”北京某知名中学化学老师曹葵的这个困惑,揭示了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实验材料的标准化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新要求
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这次修订是在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背景下,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所做的再次微调。
新课改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强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化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程标准的修订重点:新课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化学教学面临的挑战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面临着诸多挑战。
实验材料标准化问题
以阿司匹林肠溶片检测实验为例,这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9年版)实施后新增的必做实验,目的是检测阿司匹林有效成分乙酰水杨酸中的羧基和酯基。但自2023年起,一些学校为了节约成本,将实验所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从拜耳更换为国产品牌后,实验效果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差异。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品牌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在实验中的表现差异显著。其中,京新药业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变色最为明显,紫色程度较深;南京白敬宇的阿司匹林肠溶片次之,呈现微紫色;而拜耳、石药集团、沈阳奥吉娜药业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在实验中颜色相近,肉眼不容易辨别出变色现象。
这一现象引发了曹葵老师的困惑:“上述几家不同厂商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大多都通过了国家的一致性评价,为什么会有明显的实验结果差异?”
教学资源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试管试验观察出变色并不一定意味着药品质量不合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规定,只有当水杨酸含量超过标量1.5%时才属于不合格药品。而要准确检测水杨酸含量,需要使用液相色谱等专业设备,这是一般学校不具备的。
教学标准与实际操作的差距
《药典》规定的方法需使用检测仪器液相色谱,而一般人不具备这样的检测条件。曹葵说:“当水杨酸含量很低时,试管实验是观测不出来的,而液相色谱依然能检测出来,并能测出水杨酸的具体含量。”
创新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面对这些挑战,许多化学教师开始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其中,基于单元教学模式的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备受关注。
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例如,在讲解“蛋白质”这一抽象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生活化的问题创设情境:“为什么鸡蛋煮熟后会变硬?为什么某些肉类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质?”这些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化学原理的欲望。
整合已学知识,促进知识迁移
在教学“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复习分子结构相关知识,特别是化学键的知识,帮助他们理解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是导致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根本原因。
设置专项训练,引导深度探究
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试题。从基本概念的考查到实际问题的分析,再到开放性试题的探索,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任务驱动,构建知识体系
在“化学键”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模型制作、实验探究、案例分析和创新设计等任务。通过这些任务,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和掌握化学键的相关知识,还能在实践中实现知识的深度加工和体系化建构。
展望未来:化学教学的改革方向
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为学校提供更专业的实验设备和更标准的实验材料;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培训和交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改的目标,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