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症完全指南:症状、诊断与饮食调整
乳糖不耐症完全指南:症状、诊断与饮食调整
乳糖不耐症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特别是在东方人中更为普遍。本文将详细介绍乳糖不耐症的定义、分类、症状、诊断方法以及饮食调整建议,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健康问题。
一、什么是乳糖不耐症?
「乳糖不耐症」是指小肠中缺乏分解「乳糖」的酶,当摄入了过多的乳糖时,这些无法被消化吸收的乳糖进入大肠后,会被代谢成有机酸及气体等刺激肠道,造成肠道蠕动过快或是痉挛收缩,而出现腹胀、腹鸣、腹泻、腹绞痛等症狀。
乳糖不耐症的发生率依人种和地域有很大的差异,东方人比西方人更常发生。婴儿时期是一生中乳糖的酶含量最多及活性最強的时候,到了断奶期则开始下降,成人后则大量递减。根据调查发现,台湾约有80%~90%的成人有程度轻重不一的乳糖不耐症。
二、乳糖不耐症的分类
1.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
这是一种罕见疾病,属于隐性遗传。由于完全沒有乳糖酶,通常在开始喂奶后就会出现症状,若没有及早诊断,常会导致严重的腹泻和发育不良,而这些小朋友从一出生,就要喝特殊的无乳糖奶粉。
2. 原发性(或称成人型)乳糖酶缺乏:
这是乳糖不耐症中最常见的类型。成人时期的乳糖酶比婴儿时期减少很多,但是症状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这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东西方人种对于乳糖不耐的差异,则是世代饮食习惯导致基因改变所致。
3. 继发性乳糖酶不足:
当小肠绒毛因为感染、过敏、毒物等因素而受损时,乳糖酶就会减少。例如轮状病毒肠胃炎的小朋友,若继续服用一般含乳糖的奶粉,可能導致乳糖无法消化吸收,愈喝奶腹泻愈严重。
三、乳糖不耐症的症状
先天性乳糖不耐症非常罕见,健康的宝宝有乳糖不耐症的机会并不大,但是喝母乳的宝宝有时因为喝进太多的乳糖,來不及被分解的乳糖在肠道中发酵产生气体,造成胀气因而哭闹,这种宝宝会常常放屁且有大量稀水酸臭的大便,但是体重增加良好,也沒有喂食困难的状况。儿童及成人表现的症状主要是腹胀、腹鸣、腹泻、腹绞痛等,症状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则和遗传体质及摄食的乳糖量有关。
然而,乳糖不耐症必须和「牛奶蛋白过敏」做区分。「牛奶蛋白过敏」是因為人體对牛奶中的蛋白質产生免疫反应,因此在喝牛奶后出现腹泻(严重的会解血便)、腹绞痛、呕吐、喘鸣声、荨麻疹等症狀,但乳糖不耐症通常不会出现皮肤的症状。另外,喝母乳的宝宝,有时也会因为母亲食用的食物进入母乳中而产生过敏,除了胀气之外,通常会有其他症状,如呕吐、血便、皮疹等。
四、乳糖不耐症的诊断
首先可由饮食和症状出现的因果关系来判断。要注意的是:不只有牛乳,其他很多乳制品,例如:酸奶、奶酪或是饼干,也都可能引发腹部不适。我们可以尝试让小朋友吃二至三周完全不含乳糖的饮食,若在此期间小朋友都完全沒有症状,在給他吃含有乳糖的饮食后又产生症状,大概就可以确定诊断了。另外,临床上有三个方法可用來帮助乳糖不耐症的诊断:
1. 粪便酸性測验(Stool acidity test):
食用含乳糖的饮料后,未經消化的乳糖会在大肠中经细菌的发酵作用,产生乳酸及短链脂肪酸,而粪便的酸性增加。
2. 氢气呼出測验(Hydrogen breath test):
乳糖不耐症患者在喝下含乳糖的饮料后,无法被小肠吸收的乳糖会被大肠中的细菌分解而产生包含氢气在内的大量气体,由呼气中排出,因此可以测到其中氢气含量的增加。
3. 乳糖耐受測验(Lactose tolerance test):
让受测者空腹后喝下定量的含乳糖饮料,然后抽血检查血糖上升的情形。乳糖不耐症的患者因无法完全吸收乳糖,所以血糖会呈现不上升或上升不明显的状况。
五、乳糖不耐症的饮食调整
一般原则:
- 避免含有乳糖的食品,但可依个人对乳糖的容忍程度予以调整食用量。
- 选择食品时,应看清标示是否含乳糖。
儿童须特别注意事項:
- 如果必须去除儿童饮食中的所有乳制品,那么要确保儿童摄取足够的营养,尤其是钙质的量,会直接影响骨骼和牙齿的发育。不含乳糖类的高钙质食物有:深绿色蔬菜、豆类制品(如豆腐、豆奶等)、坚果、种子类、鱼类等。
- 继发性乳糖不耐症通常只是暂时的,等原发疾病治愈后就可以恢复到之前的正常饮食,不需要一直吃无乳糖食物。
- 乳糖是嬰幼儿重要的营养来源,虽然不含乳糖的豆奶能够缓解乳糖不耐症的腹泻症状,但无论是热量还是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都远远低于牛奶或者配方奶,因此非必要不建议用豆乳配方取代一般牛乳配方。
- 若必须长期隔绝所有乳制品,应补充肉、鱼、家禽类、蛋类及豆类,以确保蛋白质的摄取量。
其他方法:
- 选择食用乳糖含量较少的乳制品,例如:果汁牛奶、调味乳、酸奶,这些乳制品在制作过程中,为了增加口感会添加其他成分,使乳糖的含量相对下降,就比较容易消化了。
- 使用「食用乳糖酶」。
- 食用某些含有能消化乳糖及改变肠道菌群的益生菌(例如:乳酸杆菌)的食品,可能有助于改善乳糖不耐的症状。
本文原文来自台湾《亲子天下》杂志,由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仁爱院区小儿科医师洪嘉蔚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