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家庭模式创新实践:残疾人就业的新路径
社区家庭模式创新实践:残疾人就业的新路径
2025年元旦春节期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开展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重点服务就业困难人员,包括残疾人。此次活动通过摸排走访、岗位收集、精准帮扶、专场招聘、政策落实和兜底保障等措施,旨在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其中,以社区和家庭为中心的残疾人就业模式成为政策新动向,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家-社-企”模式:心智障碍青年就业新路径
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与A酒店合作开展的心智障碍青年职业技能发展项目,开创了“家-社-企”职业转衔服务模式。该项目计划于2023—2025年在A酒店为不少于50名心智障碍青年提供实习岗位,并提供技能培训和经验,助力他们融入社会。
项目实施过程中,扬爱开展“心青年”职业转衔课程,酒店提供实习岗位及实习补贴。项目分期进行,每期时长为2个月,每期约5名学员参与。项目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设计了以“心青年”个体为核心,“家-社-企”各个系统互相协作的职业转衔服务框架。
在个人能力提升方面,项目建立了可复制的职业转衔课程体系,涵盖职业素养、社区探索实践等内容。在家庭支持方面,通过鼓励家长参与面谈评估、日常练习和陪伴式辅导等方式,增加家庭系统对职业转衔的支持。在社区资源整合方面,链接各类社区资源,如人力资源从业者、社区食堂等,为学员提供实训机会。在企业支持方面,与A酒店深度合作,开发适合心智障碍者的工作岗位,提供支持性就业服务,营造自然支持环境。
城市创新实践:社区家庭模式的多样化探索
各地积极探索社区家庭模式的创新实践,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务体系。沈阳市打造“清风小窗口”项目,通过专区智慧服务、专员入企服务和专项定制服务,为残疾人提供精准就业帮扶。锡林浩特市实施“三爱行动”,通过爱心超市、爱心集市和爱心地摊等项目,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安康市创建残疾人产业就业示范园区,通过政企融合方式,带动残疾人就业增收。
沈阳市残联优化窗口布局,提升服务效能,将清风窗口服务与就业服务融合推进,打造“清风百家行动”残疾人就业“三专服务”主题项目,为残疾人和用人单位提供“专区智慧服务专员入企服务专项定制服务”,采取互联网智慧精准对接、访企拓岗、就业困难群体定制化帮扶一体推进等举措,切实帮扶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实现就业增收。2023年,沈阳市残疾人就业服务大厅窗口被评为首批“清风辽宁政务窗口”,成为辽宁省残联系统首个清风窗口。
锡林浩特市残联认真落实残疾人创业扶持政策,实施“三爱”行动,推广“三个足不出”,扎实开展爱心地摊、爱心超市、爱心集市等富有特色的帮扶项目,积极扶持残疾人就业机构,精准助力残疾人就业创业。锡市制定“商贸+快递+残疾人事业”助残富残三年行动计划,针对残疾人特点定制化服务帮助就业。投入资金5.5万元,帮助锡市锡林社区肢体三级残疾人李清照,装修房屋、采购设备,打造全盟首家“圆梦家园”快递驿站,快递驿站+爱心超市试点示范项目正式运营。每月收入稳定,食品营业收入300元/月,快递营业收入1560元/月。
安康市宁陕县依托食用菌香菇种植产业,成功创建180亩残疾人产业就业示范园区。园区创办以来,通过政企融合、“政策+资金+合作”方式,逐渐发展壮大,为当地农户提供数百就业岗位,充分满足了当地残疾人就业的需求,探索出一条吸纳残疾人就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社区家庭模式的优势与展望
社区家庭模式在残疾人就业政策中的优势日益凸显。这种模式以残疾人个体为核心,整合家庭、社区和企业的资源,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就业支持。通过精准对接就业需求,提供技能培训和实习机会,帮助残疾人提升就业能力,实现稳定就业。同时,这种模式还注重环境支持和系统协作,通过改变系统来改变个人,促进残疾人与工作环境的良性互动。
然而,社区家庭模式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转衔服务标准不统一、专业评估工具缺乏、就业辅导员技能认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完善相关标准和评估体系,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宣传和意识提升,消除对残疾人的刻板印象,营造更加包容和支持的就业环境。
总体来看,社区家庭模式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残疾人的就业率,还能促进其社会融合和生活质量的提升。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实践的深入探索,社区家庭模式将在残疾人就业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