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宜良:28年坚守让抗浪鱼重返餐桌
昆明宜良:28年坚守让抗浪鱼重返餐桌
昆明市宜良县马街镇的云南茂湾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经过28年的不懈努力,成功让曾经濒临灭绝的抗浪鱼重返百姓餐桌。这一突破不仅标志着抗浪鱼养殖技术的重大进展,更为当地渔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
抗浪鱼的前世今生
抗浪鱼,学名鱇浪白鱼,是一种独特的淡水鱼类。它体细长而略侧扁,呈纺锤形,背部平直,腹缘呈浅弧形,通体银白色。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尖锐的吻部,形似利箭,头部长度明显超过体高,整体形态与白条颇为相似。
这种鱼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玉溪市的澄江抚仙湖,是云南四大名鱼之一。其肉质鲜美,口感细腻如丝,入口即化,带有湖水的清新与甘甜,被誉为淡水鱼中的极品。然而,由于过度捕捞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抗浪鱼一度濒临灭绝。据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鱼类专家陈银锐介绍,抗浪鱼在2004年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被划定为濒危级别。
28年的坚守与突破
在宜良县马街镇马家冲社区,一片青山环抱的水域中,云南茂湾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的养殖基地静静地坐落在那里。这里不仅是抗浪鱼的繁育基地,更是一个汇集了177种珍稀土著鱼的渔业种质资源库。
基地负责人殷立京介绍说:“这里大多数鱼池养殖的是曾经濒临灭绝的鱇浪白鱼,也就是俗称的抗浪鱼、鱇浪鱼。我们经过28年的不断努力,让抗浪鱼成功回到百姓餐桌,这是我父亲最高兴的事情。”
殷立京的父亲殷树茂,被誉为“土著鱼使者”。他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从鱼苗运输、产卵繁殖到捕捞技术,逐一攻克了抗浪鱼人工繁育的关键技术难题。他们模拟自然环境,创新性地设计了活性水槽和特殊产卵床,成功解决了抗浪鱼产卵数量低的问题。同时,通过“美食诱惑+抬网捕鱼”的方法,解决了抗浪鱼鳞片脆弱、易受损伤的捕捞难题。
科研创新与生态保护
为了更好地保护土著鱼种质资源,基地与省内外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设立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基层专家工作站,组建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云南宜良土著鱼科技小院、云南高原土著鱼研究院、鱼病检验检疫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教学平台。目前,已获得40余项实用技术专利,攻克了抗浪鱼等10余种云南珍稀土著鱼的繁育、大面积养殖和商品化等技术难题。
基地先后投资1.5亿元,建成仿野生生态循环养殖鱼塘198个、土著鱼孵化中心3个、科普教育基地1个、游客接待中心1个、鱼文化展馆1个、土著鱼科普馆1个、产品研发中心1个、基地管理中心1个以及现代化产品生产加工线2条。“鱇浪白鱼”还入选农业农村部优异种质资源及资源普查“农产十大优质种质资源”,云南茂湾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也被评为“珍稀濒危水生动物增殖放流苗种供应单位”。
未来展望
随着野生种群数量的逐渐恢复,抗浪鱼已经从濒危名单中走出,重新回到了市民的餐桌。这一突破不仅为当地渔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更为保护和恢复高原鱼类种质资源提供了有力支持。
殷树茂表示,将继续践行“以水养鱼、以鱼治水”的理念,坚持“逆浪而上逐梦前行”的精神,致力于保护土著鱼、守护高原湖泊,为实现云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在不远的将来,更多濒危鱼类有望重返云南的江河湖泊,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这一突破不仅展现了人类科技的力量,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抗浪鱼的成功繁育,不仅是对一个物种的拯救,更是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