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泉水保护新举措:趵突泉重现生机
济南泉水保护新举措:趵突泉重现生机
2024年9月6日,济南“天下第一泉”趵突泉水位达到28.98米,创下今年以来最高纪录。这一数据不仅标志着趵突泉实现自2003年9月6日复涌至今的“21年连喷”,更展现了济南市泉水保护工作的显著成效。
作为“千泉之城”的济南,域内天然泉水达1209处,泉水数量之多、喷涌之盛为世界罕见。在济南“七十二名泉”中,尤以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最负盛名。然而,由于城市的发展和地下水位下降,泉水保护一度成为热议话题。近年来,济南市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成功让趵突泉重现生机。
科技创新引领泉水保护
山东省地矿局八〇一队(以下简称“八〇一队”)在泉水保护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创新性地提出了高精度综合勘查技术,就像是给岩溶地下水主径流通道做了个非常清晰的彩超,首次把这些通道精细地识别和刻画出来,为泉水径流通道的保护奠定了基础。
通过长期勘查工作,他们积累了最完整、最系统的地质资料,系统查明了济南泉域的水文地质条件、泉水成因和资源量,绘制的《济南泉水成因地质剖面图》被收录进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水文地质学基础》教材。
智能化监测提升保护水平
八〇一队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泉域岩溶地下水监测平台,整合了213处地下水监测点,监测范围覆盖整个济南岩溶水系统。“这个系统就像给泉水安装了一个智能监控,能实时监测地下水水位、水质、开采量、补源量等核心要素的变化,同时首次实现了未来15天泉水位厘米级的预报预警,也让岩溶地下水运行机制监测变得可视化、可量化,这为政府实施泉水管理和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智慧化物联网平台。”八〇一队泉水保护部主任刘春伟说。
地铁建设与泉水保护和谐共生
在泉城,如何让地铁与泉水共生,成为地铁建设过程中的首要难题。八〇一队依据实地调研的大量地质资料及论证,依据“U型管”的原理,创新性采用地下水导流技术——在地铁的两侧打垂直入渗的砂石桩,通过沙子、石子把水导流下去,然后通过地铁的底部,再把水引上来,从而让地下水径流从地铁隧道底部绕了过去。
刘春伟介绍,目前地下水导流技术,也在济南地铁4号线山师东路站、千佛山站、泉城公园站等重要的保泉路段进行了应用,同时,运用“原水、原位、同层、同质、同量”回灌技术,把地下水位稳定在±10cm以内。这样一来,就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地铁施工对泉水的影响,为地铁建设和泉水保护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给两者搭了一座坚固的桥梁。
三大保泉模式保障持续喷涌
八〇一队首次向济南市主管部门提出“调蓄补源、采外补内、开源节流”三大保泉模式,持续优化泉水保护全链条、全过程服务,支撑趵突泉持续喷涌21年。“采外补内”即开采城区外部的地下水,减少城区内部地下水的开采。“开源”即引入黄河水、水库水等地表水,“节流”即减少地下水的开采。济南市降雨主要集中在6月至9月,而在没有降雨或降雨很少时,需要通过玉符河、兴济河等河流进行生态补源,进一步减少市区水位下降的幅度。“调蓄补源”是济南泉水保护常态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经验启示:科学保护与城市发展并重
济南泉水保护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借鉴。首先,科学监测和预警是基础,通过智能化手段可以精准掌握水位变化趋势;其次,技术创新是关键,如地下水导流技术解决了地铁建设与泉水保护的矛盾;最后,系统性保护策略不可或缺,通过调蓄补源、采外补内等综合措施,确保泉水持续喷涌。
泉水是济南的根与魂,是济南最靓丽的“名片”。济南市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成功让趵突泉重现生机,不仅提升了泉水的自然景观,也为其他城市的水资源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