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家校共育: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妈妈,我今天学会了包饺子,以后可以帮你做家务了!”小明兴奋地对妈妈说。这是发生在安庆市迎江区人民路小学碧桂园校区的一幕。今年五一假期,学校布置了“劳动最光荣,实践促成长”的实践作业,鼓励学生学习和掌握劳动技能。小明在奶奶的指导下学会了包饺子,不仅体验了劳动的乐趣,还增进了与家人的感情。
这一幕正是当前我国推进家校共育、加强劳动教育的缩影。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在家校共育的模式下,劳动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延伸到家庭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学校每周开设不少于一课时的劳动课程,同时利用校园农场、社区服务等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家庭则通过日常劳动责任制度,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培养劳动习惯。社区资源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企业、基地等纷纷与学校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
这种全方位的教育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在阜阳市颍州区王湾小学,学生们通过研究性学习,不仅学会了小麦种植知识,还掌握了面食制作方法,甚至学会了如何计算成本和利润。这些实用的生活技能极大锻炼了学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校共育的劳动教育模式还促进了家庭关系的和谐。在共同完成劳动任务的过程中,亲子间的互动增多,理解加深。一位家长感慨道:“从不爱做家务,到不反感做家务,再到习惯做家务,孩子的变化我看在眼里、乐在心头。”
然而,要真正实现有效的劳动教育,还需要不断努力。一方面,要避免“有劳动无教育”的现象,确保劳动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机会。正如安庆市迎江区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施爱国所说:“在‘双减’政策下,劳动课程不能流于形式,成为‘摆拍式’教育;既要‘走新’,更要‘走心’。”
家校共育的劳动教育模式正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劳动素养,更为他们未来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