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从政策到实践的全方位解析
心理健康教育:从政策到实践的全方位解析
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标志着心理健康教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政策的出台,凸显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新时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现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上升趋势。以淄博市为例,2023年9月全市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筛查数据显示,48.5万参与学生中,存在一般心理问题的有9160人(占1.90%),严重心理问题的有2033人(占0.42%),重大心理问题的有683人(占0.14%)。这些数据反映出,心理健康问题已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巨大压力。
在高校层面,心理健康问题同样不容乐观。研究表明,许多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经历了更高水平的焦虑和抑郁,尤其是少数族裔和性别少数群体的学生。乔治梅森大学的研究显示,尽管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中显著增加,但却有更多的学生选择不寻求帮助。
问题:多重挑战亟待解决
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多重挑战。首先,课程效果不佳是一个突出问题。部分教师照搬传统学科教学模式,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导致课程缺乏吸引力和实效性。
其次,师资力量不足严重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目前,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数量有限,且多为兼职,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即使是对一般性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早期干预和心理调适,现有师资也显得力不从心。
此外,家校协同不足也是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甚至存在抵触情绪。有的家长担心心理治疗会影响孩子身体健康或学业成绩,拒绝接受专业建议,这给学校的干预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对策:多管齐下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多重挑战,需要从多个层面采取措施,构建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首先,优化课程体系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关键。应完善课程设置,开足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搭建“热身活动—情境创设—活动体验—分享感受—转化应用”教学模式,不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之间渗融。同时,要深挖课程资源,定期开展优质课遴选推介工作,加大课程资源开发、应用和共享力度。
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根本。要加大编制统筹力度,适度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倾斜,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完善任职资格、职称评聘、岗位晋升等政策,加快建设一支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稳定充足、素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同时,要提升专业能力,在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等培训中增加有关培训内容,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水平。
再次,完善危机干预机制是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保障。要提升心理辅导室建设水平,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保证开放时间,安排专人管理。同时,要建立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完善学校、年级、班级心理危机预警防控体系,健全心理危机预防、快速反应、转介诊疗、跟踪服务机制。
最后,构建家校社共育体系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要畅通家校社共育渠道,依托家长学校、学校和社区家委会等方式,提供便捷化、常态化、规范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全力构建全方位、开放式、立体化关爱格局。同时,要消除对心理问题的污名化,鼓励更多学生主动寻求帮助。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