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甲有竖纹、白斑是“死亡信号”?有这些状况必须要注意啦→
指甲有竖纹、白斑是“死亡信号”?有这些状况必须要注意啦→
指甲是我们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外观和变化往往能反映出我们的健康状况。然而,关于指甲的各种说法层出不穷,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本文将为您一一解析。
指甲竖纹:消化不好的“背锅侠”?
很多人发现自己的指甲上有明显的竖纹,便担心是不是消化不良或营养不良的表现。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
大多数人的指甲都有细小竖纹,只是明显程度不同。随着年龄增长,竖纹可能会更加明显,这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与消化不良及营养不良无明显关系。
较明显、较深的纵纹在医学上称为“甲纵沟”,可能发展成纵向裂隙,这种情况见于线状苔藓、扁平苔藓、甲下疣、甲营养不良,也可能由X线、化学或机械性损害引起。
指甲白斑:寄生虫的“替罪羊”?
当人们发现指甲上出现白色小斑点时,往往会联想到体内有寄生虫。实际上,这种想法并不准确。
指甲上的白色小斑点,医学上称为“点状白甲”,在正常人群中非常常见。这些白色斑点多由微小外伤或轻微磕碰引起,随着指甲生长会向外移动,最终会被修剪掉。
指甲黑线:癌症预警还是虚惊一场?
指甲上出现黑线,很多人会联想到癌症。这种担忧并非全无道理,但也不必过分紧张。
指甲黑线可能由以下几种情况引起:
甲黑素细胞活化:这是造成单指黑甲的最主要原因,约占成人患者的70%以上。各种生理性、局部外伤刺激、不良行为习惯、系统性疾病、药物因素及某些皮肤疾病都可能导致黑素细胞活化。
甲母痣:可以将其理解为长在甲根部的“色素痣”,通常表现为纵向黑甲,常发生于儿童时期。
甲黑子:与甲母痣类似,也是线状黑甲,为良性病变。
甲下黑素瘤:虽然较为少见,但需要警惕。这种黑线看起来不“乖巧”——色素带深浅不一(深棕色、黑色或多色)、边缘模糊、宽窄不一,甚至可能造成甲板破溃、甲剥离、甲缺失等损伤。
如果发现指甲黑线,建议及时就医,通过皮肤镜检查或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指甲月牙:越多越健康?
很多人认为指甲上的月牙越多越健康,这种观点并不准确。
指甲上的“月牙”其实是新产生的角蛋白细胞,学名为“甲半月”。每个手指或足趾上都有“月牙”,只是有的被近端皮肤覆盖无法看到。
“月牙”的数量与大小主要与角蛋白生成速度有关,并不能反映体质健康状况。年龄、疾病、营养状况、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都可能影响甲板的生长速度。
小孩新陈代谢快,甲板生长快,“月牙”数量相对较多;而老年人的“月牙”会随年龄增长逐渐变小,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如果“月牙”突然变大或消失,提示指甲生长速度突然变化,需要警惕甲状腺疾病的可能性。甲亢可使“月牙”变得明显,而甲状腺机能减退则会使“月牙”变小或消失。
指甲倒刺:维生素缺乏的“替罪羊”?
很多人认为指甲周围出现倒刺是缺少维生素的表现,这种观点并不准确。
倒刺的医学名称为逆剥,多由外部刺激和手部皮肤干燥引起,与维生素缺乏无关。甲周皮肤相对薄,且缺乏毛囊、皮脂腺,缺少油脂滋润的角质层容易因干燥、缺水而分离,从而开裂翘起。
日常生活中,日化清洁用品、物理摩擦、冷热变化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角质层油脂减少,缺乏油脂保护的角质层水分流失,从而出现干燥、开裂。逆剥也可能由运动、职业性损伤、神经质习惯(如咬甲癖)引起。
如果已经出现倒刺,切记不可啃咬、撕扯,不当的处理会导致损伤面积增大、出血,如果未进行消毒还会导致局部感染、甲沟炎等发生。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用清洁的剪刀或指甲刀齐根剪除翘起的角质层。
啃指甲:缺铁缺锌还是精神紧张?
很多人认为啃指甲是因为缺铁和缺锌,这种观点并不准确。
啃咬指甲的表现医学上叫做咬甲癖。咬甲癖多见于儿童和青春期少年,表现为反复啃咬指甲的游离缘,导致甲板缩短,甲板游离缘常常呈锯齿状,有时还会啃咬整个甲面,导致甲板失去光泽,出现横沟或嵴。
该病主要原因是精神紧张、模仿家庭成员或转移拇指吸吮习惯。精神紧张的原因可能与家庭及学校环境有关,应排查有无促使他紧张不安的因素,如有则尽可能消除这种因素。
对于模仿家庭成员及转移拇指吸吮习惯这两原因,可以通过参加有趣的活动或游戏来分散他的注意力,帮助他慢慢改掉这个不良习惯。盲目的批评指责,或命令患者停止啃咬行为,有时会引起患者逆反心理,甚至可能强化啃咬行为,非常不利于行为的纠正。
如果上述方法均没有效果,需要考虑咨询心理医生,通过心理暗示或者服用药物治疗来改善症状。
杵状指:疾病预警还是遗传特征?
杵状指确实可能预示着身体存在某些疾病风险,但并不完全如此。
杵状指表现为指(趾)末节肥大成鼓槌状,甲板增厚,横向弯曲度增加,Lovibond 角消失(Lovibond 角,即侧面看到的甲板和近端甲襞间的夹角ACE在正常甲为 160°,而杵状指则大于 180°)。杵状指多为继发的,最常伴发于慢性心肺疾患,可也见于消化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寄生虫、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纤维化、肺癌、充血性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炎、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疾病、原发性胆汁性及门脉性肝硬化、溃疡性结肠炎、消化道肿瘤、炎性肠病等。
杵状指(趾)提示了疾病发生的可能,需要及时就医,请专业医生帮助判断并及时治疗原发病。
另外,也有很小一部分可为先天性,往往有家族史,与遗传有关,并不代表存在疾病,无需特殊干预。
指甲颜色变化:健康状况的“晴雨表”
虽然上述网传内容大多不太准确,但指甲确实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我们的健康状况,是健康的“晴雨表”。如果出现以下几种状况,说明身体可能真的出现了问题:
指甲颜色变黄:在老年人最常见,这是机体自然衰老的表现。除此以外,甲真菌病(俗称的灰指甲)、银屑病等疾病时指甲也可以变黄。如果指甲颜色变黄且伴有甲板增厚、松脆、甲下碎屑等情况,很有可能是得了“灰指甲”。这时到医院做个真菌化验检查,常常会是阳性。而银屑病患者的指甲虽然也会变黄,但是通常会见到针尖大小的凹坑,真菌化验检查为阴性。
指甲颜色变红:
- 甲床呈暗红色,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
- 樱桃红色甲床,见于一氧化碳中毒。
- 局限性蓝红色斑,有压痛的,可能是甲下血管球瘤。
指甲颜色变蓝:临床上称为蓝甲。蓝甲常见于心肺功能不全,所有甲床和甲半月呈紫绀色。服用某些药物也可引起蓝甲。
指甲颜色变绿:临床上绿色条纹甲,可见于缺铁性贫血患者,甲板出现绿色条纹状纹理,可伴有反甲、灰甲。
如何科学护甲?
正确修甲:根据甲板生长速度每周修剪1
2次,通常建议保留甲板游离缘12mm,甲板两端避免过度修剪,尤其是足部拇趾,过度修剪外侧两端容易发生嵌甲或导致嵌甲加重。如果甲板非常脆弱容易劈裂,可以洗手或在沐浴后修剪,避免浸泡过久,过度的浸泡反而会导致甲板变脆。尽量不要修剪甲小皮:甲小皮是靠近“月牙”根部,盖在指甲上的那一小层薄皮,在指甲根部保护甲基质,有防止病菌及异物侵入的作用。
尽量减少直接以指甲接触东西,或将指甲当做工具来使用,以指肉代替指甲,减少伤及指甲的机会。
保持手部干燥:尽量减少手部浸泡在水中、频繁洗手或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在干燥的情况下病菌不易生长,感染的机会就会减少。
减少接触各种刺激物,如肥皂、有机溶剂等等。如果必须要接触刺激物,尽可能戴保护性的手套。
避免使用过热的水洗手,洗手后应即刻涂抹护手霜,以保护湿润的角质层,尤其是容易皮肤干燥的冬季。不要忘记指甲表面及甲根部也要照顾到,防止水分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