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协同攻克急危重症:多学科联合救治让呼吸机依赖重症患者重获自由呼吸
中西医协同攻克急危重症:多学科联合救治让呼吸机依赖重症患者重获自由呼吸
2024年4月28日,在这个原本平凡的日子里,玉林市的退休职工李阿姨(化名)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健康危机,却也因此书写了一段关于勇气、希望的感人篇章。
突陷呼吸衰竭 救治未见好转
4月28日,李阿姨突发重症肺炎伴II型呼吸衰竭,呼吸困难,家人迅速反应,紧急呼叫120将她送往当地医院救治。
经过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呼吸等一系列紧急治疗,李阿姨的病情虽有所缓解,但从此无法脱离呼吸机,且肢体肌力肌张力持续下降,在当地医院进一步诊断考虑李阿姨可能患有免疫相关性周围神经病变。
面对这一复杂病情,当地医院予激素冲击、免疫球蛋白及血浆置换等一系列治疗,但直至7月初,李阿姨的病情仍未见明显好转,仍需持续呼吸机辅助呼吸。
李阿姨的子女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多方打听,了解到(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EICU团队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危重症方面的卓越成就,毅然决定将母亲转至我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探寻病因,多学科合力抗击病魔
7月3日凌晨,李阿姨在家人陪伴下抵达我院东葛院区急诊科EICU(即急诊重症监护室),此时她留置气切套管,依赖呼吸机辅助呼吸,完全没有呛咳,呼气峰流速低,四肢肌力严重受损,肌肉萎缩明显,营养状况极差。
经过肌电图、免疫指标等一系列详细的检查,李阿姨最终被确诊为免疫介导性周围神经病。
免疫介导性周围神经病是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指各种原因导致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的周围神经,导致神经功能受损,功能障碍等表现。治疗难度大,脱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我院东葛院区急诊科胡嗣钦主任医师与陈林副主任医师立即组织团队对李阿姨的病情进行了全面评估,启动了多学科协作(MDT)机制,这一模式汇聚了脑病科一病区、康复医学科及脾胃病科二病区等医疗团队的智慧与力量。
胡嗣钦及其团队没有退缩,他们坚信:“我们是她最后的希望,必须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多学科协作
特邀脑病科一病区专家,共同为患者制定详尽的诊治方案;
康复医学科则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量身打造了包含运动疗法与针灸在内的个性化康复计划;
脾胃病科二病区则通过精准的空肠营养管置入技术,为患者提供高效、安全的肠内营养支持。
中医智慧,奇迹终于发生
为此,胡嗣钦及其团队为李阿姨量身定制了一套集呼吸锻炼、功能康复、营养支持及个体化护理于一体的综合治疗方案,并融入了中医的精髓——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针对李阿姨的“痿证”病症特点,遵循《黄帝内经》中的治疗原则,强调阳明胃的重要性,同时注重脏腑经络的辨证论治,力求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李阿姨脱机前锻炼
经过数日的精心治疗与护理,奇迹终于发生。7月9日,李阿姨成功完成了脱机试验,标志着她在康复之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7月10日,她顺利脱离呼吸机,改为气切套管接人工鼻辅助呼吸,这不仅是对医疗团队专业能力的肯定,更是对李阿姨顽强生命力的最好诠释。
李阿姨脱机后
虽然李阿姨的气切套管短期内仍需保留,但家人对她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决定转回当地医院继续接受康复治疗。
李阿姨的故事,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无数在疾病中挣扎的人们的心房,证明了在医学与爱的共同努力下,生命总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在此例罕见的免疫介导性周围神经病病例中,我院东葛院区急诊科/EICU、脑病科、康复医学科、脾胃病科开展了多学科团队的精心治疗、高效协作联合救治行动,充分展现了我院多学科现代化联合救治的高超能力和卓越水平,更是凸显了中西医协同治疗的独特魅力和显著成效。展望未来,我院将不断深化多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全面的医疗服务。
精品科室:东葛院区急诊科/EICU
急诊医学科,自1987年创立以来,一直是医疗领域内的佼佼者。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急诊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急诊医学重点专科单位,急诊科不仅是广西中医药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广西中医药学会全科医学专业委员会的主委单位,还是广西中西医结合急诊学会和广西医学会急诊分会的副主任委员单位。
团队结构合理,人才济济,拥有高级职称13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4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18人,学士3人,形成了一支既注重学科发展又富有创新精神的稳定团队。团队积极参与科研,承担了20余项国家级和省、厅级的课题。
科室拥有广西地区最大的中医急诊医学疾病防治平台。以现代急诊医学技术为基础,融合中医特色,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救治服务。科室内设有多功能诊室,包括内科、外科、儿科、皮肤科等,同时拥有急诊抢救室、急诊手术室、观察病床、急诊病房以及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科室还特别设置了急诊胸痛诊室和卒中诊室,作为医院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的核心科室;开通了“24小时急诊绿色通道”,拥有可容纳300人的大型输液大厅,配备先进的救护车及与120联网的通信系统;科室拥有完整的“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症监护”现代急救医学服务体系(EMSS),是医院的急危重症救治中心,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
急诊科建筑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配备了一系列国内一流的抢救仪器和监护系统,包括呼吸机、除颤仪、胸外按压装置、可视喉镜、纤支镜、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CRRT、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床旁X光、床旁B超、洗胃机、血气分析仪、床旁快速检测仪(POCT)等。
在疾病救治方面,科室重点关注脓毒症、各种休克、心脏骤停、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中毒、创伤性休克、哮喘、发热等病种;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制定了二十余种急危重症的中医诊疗规范,并牵头制定了猝死(心脏骤停)的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在复苏后综合征和其他急危重症的抢救治疗上,积极运用中医药的协同作用,显著提高了救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