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力推青少年急救教育进校园,3000所学校将试点
教育部力推青少年急救教育进校园,3000所学校将试点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决定开展第三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根据通知要求,此次试点将覆盖3000所学校,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急救教育活动,提高师生的应急救护能力。
政策目标明确,各地积极响应
教育部此次试点工作的目标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急救教育活动,提高师生的应急救护能力。具体包括普及急救知识技能、配备急救设施设备、强化急救师资建设、构建急救育人体系等方面。
以重庆为例,目前已有33所学校入选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各地每月至少组织1期应急救护培训,近2年全市有121所学校新增配备201台(套)AED(自动体外除颤仪)。西南大学等高校还专门设立了急救教育虚拟实训室,定期为师生开展CPR(心肺复苏)+AED培训。
国际经验值得借鉴
在青少年急救教育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例如,德国从幼儿园就开始进行急救和灾害预防教育,中小学设有急救课程兴趣社团,由红十字会每周提供专业指导。这种循序渐进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急救意识和技能。
实施过程中的挑战
尽管政策目标明确,各地也在积极落实,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专业师资缺乏:许多学校反映没有专业的急救师资,担心“弄不好可能会适得其反”。
培训时间不足:有学校表示,“真正掌握一门技能可能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行的”。
实践操作不够:目前很多学校的培训仍停留在知识普及层面,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未来展望:分阶段推进,建立标准体系
针对上述问题,专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分学段推进:让小学生有急救意识、初中生有知识技能、高中生可以胜任高质量的急救操作。
建立培训标准:协同相关部门建立急救培训标准,为不同人群制定适合的培训教材。
加大资源投入:将学校特别是大规模学校AED配备纳入全市急救能力总体规划。
整合社会资源:卫生健康部门、红十字会应把学校师生纳入“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加大校园急救培训力度。
青少年急救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各方共同努力。通过不断完善急救教育体系,我们有望培养出更多具备急救能力的青少年,为社会营造互助互救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