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纵览
江都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纵览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2024年,江都区评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1项。这些非遗项目涵盖了传统技艺、传统美食等多个领域,展现了江都区独特的文化魅力。
传承千年文脉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浩瀚历史长河中的闪耀星辰,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和珍贵的文化资源。非遗看龙川,与您一起寻找江都非遗,纵览江都记忆。2024年我区评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1项。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非遗看龙川”专栏第三期,继续带您领略江都区第六批非遗项目风采。
传统技艺
小纪熬面
保护单位:小纪镇烹饪协会
小纪熬面最早始于道光年间小纪盘水面。据《小纪镇志》记载,早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小纪集镇东堂巷中和斋茶食店最早开了一爿面食小吃店,推出盘水面,成为当时小纪街上最有特色的早茶之一。1979年,小纪公社磨子居委会在北街闹市新开利民小吃部,主推缪盛荣的儿子缪乐成(1936-2022)为主厨,早茶是小纪烫干丝、煮干丝和小纪熬面。缪乐成担任主厨后,对小纪熬面全面进行改革。一是面上有改进,面是机碾与手擀相结合,这样做的目的,使面条更薄更均匀而且有筋头,口感绵软爽口;二是在面汤上动脑筋,让陈年老鸡与猪大骨(有条件还加鳝鱼骨)同时下锅,煲4-5小时,汤汁浓稠,色成淡白色;三是浇头上锦上添花,即在小纪熬面原有8种浇头的基础上,再加淡菜以提鲜,加鳝鱼以增加骨感,再加猪肚丝、咸肉丝增加能量,再配以时令菠菜或小青菜。这样,一般一碗熬面仅浇头多达13-15种,加之汤面考究、浇头丰满,让人感觉吃过一碗面就如同吃上了一桌菜。因而小纪熬面轰动扬州。
小纪鸭羹汤
保护单位:小纪镇烹饪协会
养草鸭是小纪传统的产业,因而烹鸭羹汤也成为当地传统美食,寻常人家皆做得一手美味的鸭羹汤。发源于民间的羹汤肴馔,如今已走向宾馆饭店,尤其在秋冬季节,成为人们青睐的羹汤。
小纪草鸭体型大、善潜水、耐粗饲、适应性强,因大多是在河湖之中觅食螺蛳、小鱼等天然食物,其肉质细嫩鲜美,其汤清香淳厚。小纪盛产的芋头甜、粘、香,白煮、烩菜均可,荤吃、素吃皆宜。其制作方式为:取小纪草鸭1只,宰杀洗净后全鸭下锅煨汤,鸭熟汤成之后捞起鸭骨,取鸭脯肉切成丁块,再取小纪产的芋头,去皮切成鸭肉丁块大小的芋头丁,走一下油锅,与鸭肉丁一起放入鸭汤中煨熟,至芋头丁酥糯不缺角为佳,起锅时撒上胡椒粉、青蒜花即可。
小纪龙虎斗烧饼
保护单位:小纪镇烹饪协会
龙虎斗烧饼是域内特色早点之一,1930年代初,由袁氏(德稳)、刘氏等烧饼店创立,起初只是少量零星订制,并未成批销售。至2000年,由毛志松发掘其传统制作方法,于小纪镇人民西路开设龙虎斗烧饼铺成批制作,对外销售。该烧饼因其选材考究,制作精湛,口感独特,深受食客青睐。2016年,经工商部门注册并申报获批为小纪龙虎斗烧饼商标(小毛家独家经营)。
龙虎斗烧饼的特点是咸甜一体、荤素搭配,用料选取精制特一级面粉、豆油、猪大油、香葱、黑芝麻、白糖、精盐等,经老式炭火炉烘烤而成,其制作方法为:取面粉适量,兑水,加入老面窖调成面坯发酵8小时备用;取面粉加豆油调成油酥备用;用香葱、猪大油丁、精盐制成咸味馅,用面粉、芝麻屑、白糖制成甜味馅备用;向发酵成的面坯中洒上适量食用碱水,揉搓至不沾手,然后揪成约40克的面团,压扁,放进40克油酥再揉搓、压扁,放入咸、甜各40克的馅料,稍压成圆形面饼,撒上一层黑芝麻,整齐码进烤盘,置于老式炭火炉中烘烤,烤至7~8分钟时,在饼面刷上一层豆油,继续烘烤7~8分钟,出炉前再刷一层豆油,一只甜咸兼具,香脆酥松的美味点心就此做成。
章家木杆秤制作技艺
保护单位:邵伯镇社会事业局(文体旅)
章家木杆秤是一项祖传技艺,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不断地传承与发展中,其知晓度逐渐扩大,目前主要流布于邵伯、江都、扬州等地区。秤砣起源于邵伯古镇,章家的秤砣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祖上五代都是制作秤砣。目前章家的秤砣在不少地方流传使用。
丁氏回民牛肉
保护单位:邵伯镇社会事业局(文体旅)
丁氏回民牛肉,是一项祖传技艺,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不断地传承与发展中,其知晓度逐渐扩大,目前主要流布于邵伯、江都、扬州等地区。
“丁大锣″牛肉精选上好的成年黄牛肌腱子肉,纯手工切割,筋里有肉、肉里有筋,越嚼越香,代表了小镇的美食特色。
马槽猪头肉
保护单位:邵伯镇社会事业局(文体旅)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物质生活贫乏,猪肉按计划定量供应,而猪头肉则相对便宜。因此王学朝(外号“老马槽”)自制熏烧猪头肉进行售卖,经过一代代的经营,其名气越来越大。
马槽猪头肉,一般选用生长一年以上的猪头作为原料。烹制时,将洗净的猪头放入盛满水的大铁锅中,加入姜、葱、八角、花椒、小茴香、桂皮等作料及适量的酒和盐,先用旺火烧开,然后用小火焖上三至四小时,其火功很有讲究。成品的马槽猪头肉具有香、透、洁的特色,口感肥而不腻、烂而不瘫、自然鲜美,令人回味无穷。
近年来逐渐受到媒体的关注,抖音、小红书、腾讯等自媒体纷纷前来探店,外地的订单也络绎不绝,成为了一道“网红佳肴”。
邵伯老街馄饨
保护单位:邵伯镇社会事业局(文体旅)
邵伯老街馄饨皮薄肉嫩、口感鲜爽,其面皮、料汁皆为自制。首先在面粉中加清水、食碱揉搓成面团,经过多次多层地擀面,将面皮擀至如纸般薄、透。其次选用土猪纯后腿瘦肉,人工剁成肉馅,将肉馅包入馄饨皮中,要形如雀头、大小一致。最后水开下馄饨,同时在碗中加入自制酱油、自制胡椒粉、猪油、麻油、味精、蒜花,即可得到一碗鲜香四溢的馄饨。
近年来,邵伯老街馄饨广受官方媒体和自媒体的关注。扬州电视台、江都电视台、中国网、江苏卫视多次采访报道,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等自媒体跟风打卡。
邵伯香肠
保护单位:邵伯镇社会事业局(文体旅)
邵伯香肠产自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创制时间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的“灌肠法”。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邵伯香肠的制作技艺不断完善,成为当地的特色美食。
邵伯香肠以本地猪肉为主要原料,通常为二八或三七的比例,经过独特的腌制和晾晒工艺制作而成,具有咸甜适中的口感。制作过程需要手工完成,包括选肉、切肉、搅拌、灌肠、晾晒等步骤。传承上百年的手工技艺和独特精湛的配方,使其具有与众不同的鲜美口感和浓郁香味。
邵伯香肠作为邵伯的文化遗产,代表了邵伯的历史、文化和饮食习惯。既是美食文化符号,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邵伯香肠多次接受中央级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采访,食客遍布全国乃至海外,成为邵伯的乡土文化符号。
昭关熏鹅
保护单位:邵伯镇社会事业局(文体旅)
昭关熏鹅,诞生于扬州东北部一个古老的小集镇——昭关镇,现隶属江都区邵伯镇。这道美味主要流布于邵伯、江都、扬州地区,起源于二十世纪初,发展于全国解放后,繁盛至今。其制作关键在于选料和老卤,正宗的昭关熏鹅选的都是体重合适的无公害扬州白鹅,且鹅需在环境清雅、水草丰美的湖畔散养,才能充分保证鹅肉的品质。处理完毕的光鹅需在加有数十种中药、香料的家传老卤中炖煮1-2小时,挂钩沥干表面水分后便可出摊销售。其中,老卤保存时间愈久,味道愈醇正,才能使腌制的鹅味道更鲜美,最终成品呈现黄澄澄、油晃晃,整体饱满,不瘪不塌的形象。
昭关熏鹅目前主要实践于邵伯镇内各品牌老店及各大饭店,主要销售方式有熟食摊点零售,或是将整鹅真空包装后以礼盒的形式销售至全国各地。不仅有效的拉动了地方经济,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营养食疗价值。近几十年来曾多次被央视财经频道CCTV-2《经济半小时》、扬州《绿杨夜话》、江都电视台《生活920》等各大媒体报道,伴随在新媒体,如小红书、bilibili等平台上曝光度的增加,有望成为新时代网红菜。
砖雕技艺
保护单位:邵伯镇社会事业局(文体旅)
邵伯砖雕技艺是扬州八刻的一个分支,兴盛于康乾年代,是扬州传统住宅建筑装饰的主要形式之一,它以其精美的外在形式,丰富的内在意蕴,展现了传统建筑的艺术美。
邵伯砖雕制作要经过选泥、去杂、细筛、制坯、烧制等工序。先选取优质河泥,经自然风干、晒干后,碾碎、上筛去除杂质,再用细筛使泥细而纯优,后经手工做成大方砖坯。将砖坯通过凉干、装窑、传统方法烧制成品,筛选出品质优异的砖坯,再将画好的图案拓印到砖块上,进行由粗到细的雕刻。
邵伯砖雕题材广泛,作品层出不穷。近20年来,以重要传承人贺庆桃为首的邵伯砖雕艺人参与了扬州、安徽等地多处古建筑的创作与修缮工作,涌现出了《运河揽胜图》《路路连福》《凤吹牡丹》《龙》《屈原》等优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