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的落差感:策略与心理调适
投资中的落差感:策略与心理调适
投资中的落差感主要源于投资预期不合理、择时不当以及选择基金不合适等问题。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和数据分析,探讨这些问题的成因,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投资中落差感的由来
在投资中,落差感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 投资预期不合理:投资者应根据个人财务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设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预期收益。
以权益基金为例,投资者小美在基金A上涨10%时就赎回了,而该基金在之后半年内又上涨了20%。无独有偶,小强在基金B下跌10%时就选择了赎回。这些案例说明,如果投资预期设置不合理,很容易造成持有时间过短或追涨杀跌、频繁交易。
择时不当:市场存在一定的牛熊周期,投资者应避免在市场过热时盲目追高,而应通过市场分析和个人判断,寻找合适的买入时机。
选择基金不合适:很多投资者往往会跟着热点走,或者选择过去一段时间业绩表现出色的基金。然而,选择基金时,还应更多考虑基金的历史业绩、风险控制能力、基金经理的经验和投资风格,以及是否符合自己的投资目标和风险偏好。
如何降低落差感
了解了落差感的来源,接下来就是想办法解决问题:
- 做好预期管理:投资前,不仅要了解预期收益,更要明确可能遇到的波动与亏损风险,预估这个风险是否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
以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和债券型基金指数为例,在近十年时间里,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的累计涨幅为120.62%、最大回撤为-45.42%,而债券型基金指数的累计涨幅为63.42%、最大回撤为-5.00%。这说明,权益类基金预期收益更高,但相应地也可能会承担更大的风险波动,而固收类基金为了追求更好的投资体验放弃了更高的收益弹性。因此,投资者要在收益与风险之间寻找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为2014.07.18-2024.07.18
不要盲目追涨杀跌,坚持长期持有:如果能坚持长期投资,不随意追逐热点、不频繁追涨杀跌、不频繁赎回,那么基金收益或许就能够接近于你的持有收益了。
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投资:
历史业绩:看历史业绩时,不能只看短期业绩,而是需要长期和短期业绩结合起来看,比如短期业绩和3-5年的中长期业绩要结合判断。
风控能力:关注年化波动率和最大回撤两个风险类指标。年化波动率可以衡量产品收益的稳定性,波动率越高,则产品的收益稳定性越差;波动率越低,则产品的收益稳定性越好。最大回撤用来衡量一只基金在特定区间内可能亏损的最大幅度。
基金经理:基金经理是重要的参考维度。可以从基金经理投资年限、历史业绩以及投资理念等方面去考察。
风格维度:近两年来,市场持续震荡,从过往经验来看,应对震荡市的一剂解药或许就是“均衡布局”,那些细水长流的均衡型基金值得重点关注。
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20.01.01-2024.07.18
对于刚进入市场的投资者,宽基指数如深证100、沪深300、创业板指等基金有一定优势,争取获得市场长期的平均收益。
风险提示
- 本材料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业绩承诺或收益预测,非宣传推介材料。
- 本文是在特定市场情况下并基于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对投资方法所做的分析,并不意味着适合所有的市场状况。
- 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