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善本收藏,你踩过哪些坑?
古籍善本收藏,你踩过哪些坑?
在古籍善本收藏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古籍不怕买假。”这并非说古籍中没有假货,而是相对于书画、瓷器等艺术品,古籍的造假难度更大,鉴别也相对容易。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古籍收藏可以掉以轻心。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籍善本收藏中常见的陷阱,以及如何避免这些坑。
古籍作假的常见手法
古籍作假并非易事,但利益驱动下,作伪者还是想出了不少“妙招”。山东大学杜泽逊教授曾总结了古籍作伪的几种主要手段:
1. 增删刻书牌记
牌记是古书中的“出版说明”,记录着出版人、出版地和出版年代等重要信息。书商为了牟利,常常对牌记动手脚。比如,将元代刻本的牌记从“至正甲午”改为“庆元”,就能让一本书从元代摇身一变成为宋代的珍品。
2. 撤去序跋
序跋是判断古籍年代的重要依据。有些作伪者会撤去年代较晚的序跋,只保留早期的序跋,以此来冒充更早的版本。比如,明代嘉靖时期的刻本风格与宋版相似,因此撤去嘉靖时期的序跋,就能让一本书变成“宋版”。
3. 印章作假
名家收藏过的书籍往往盖有印章,这些印章就成了造假者模仿的对象。清朝皇宫的“天禄琳琅”、藏书家毛晋的“汲古阁”印章,都是常见的仿冒目标。现代技术甚至能通过电脑扫描制作逼真的假印章,但印色往往难以做到完全一致。
4. 染纸造蛀
为了使新书看起来更“老”,作伪者会采用各种手段。比如用化学墨水染色,制造虫蛀痕迹,甚至用铁线烧红后锤出蛀孔。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就详细描述了这些作伪手法。
如何炼就一双“火眼金睛”
面对这些精心设计的陷阱,收藏者该如何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呢?
1. 观察纸张和墨色
古籍因年久发黄,一般是边沿部分颜色深,内里颜色浅。而做旧的染色纸是里外都发黄发暗。此外,古籍用的是水墨,墨色偏淡且不均匀,而现代影印或复印的墨色则过于均匀。
2. 了解版本特征
每个时代的古籍都有其独特的风格。比如,明前期刻本保留了宋元时期福建刻本的某些风格,而嘉靖时期的刻本则模仿宋代浙江地区的风格。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辨别真伪。
3. 细致观察印章
虽然印章可以仿造,但印色往往难以做到完全一致。真正的古籍上的印章是逐步加盖的,印色会有明显差别。如果发现所有印章的印色都一模一样,那就要提高警惕了。
4. 对比不同版本
有时候,仅凭一本书很难断定真伪,这时候就需要对比不同版本。比如《东都事略》,台北、日本宫内厅和静嘉堂都有收藏,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其中的差异。
收藏建议:知识与实践并重
古籍收藏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要想在收藏之路上少走弯路,以下几点建议值得参考:
多学习专业知识:了解各个时期古籍的特征,包括纸张、墨色、版式等物理特征,以及历史背景和版本特征。
多看实物: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实践经验更为关键。多去博物馆、拍卖会现场,多看实物,培养自己的眼力。
请教专家:遇到不确定的情况,不要犹豫,及时向专业人士请教。有时候,一个细节就能决定一本书的真伪。
不要过分依赖口诀:虽然有一些流传的鉴别口诀,但古籍收藏远比简单的口诀复杂。比如“刻本优于印本”并不绝对,有时候翻刻本可能比原刻本还要精美。
古籍收藏是一场知识与眼力的较量,也是一次次与历史对话的机会。虽然路上布满荆棘,但只要我们保持谨慎,不断学习,就能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份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