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说法》揭露网络暴力真相:从个案到治理
《今日说法》揭露网络暴力真相:从个案到治理
2024年11月24日,央视《今日说法》节目聚焦了一起因网络暴力导致精神损害的案件,引发广泛关注。这起案件不仅揭示了网络暴力的严重危害,也引发了人们对网络空间治理的深入思考。
网络暴力的危害:从言语攻击到精神崩溃
在广东东莞,一起网络暴力事件震惊全国。房地产中介吴某飞为了吸引眼球、增加流量,竟然编造虚假信息,将一张普通的祖孙合照配上低俗、恶意的文字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这条虚假信息迅速引发热议,阅读量高达4.7亿次,导致照片中的申女士遭受大规模网络暴力。
面对铺天盖地的谩骂和侮辱,申女士的生活陷入混乱。她每天收到上百条负面信息,精神压力巨大,最终不得不报警并提起刑事自诉。法院审理后认定,吴某飞的行为已构成诽谤罪,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这起案件并非个例。在另一个案例中,游戏主播叶某龙在直播中引导粉丝对玩家宋某进行辱骂和诽谤,导致宋某精神受到严重伤害。法院最终判决叶某龙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2万元。
网络暴力的法律界定:从民事侵权到刑事犯罪
网络暴力究竟该如何界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网络暴力是指在信息网络上针对个人肆意发布谩骂侮辱、造谣诽谤、侵犯隐私等信息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还严重破坏了网络秩序和社会风气。
网络暴力可能涉及多个罪名,包括诽谤罪、侮辱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如果实施网络暴力行为尚不构成犯罪,也将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罚。受害者还可以依据《民法典》追究侵权人的民事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暴力的构成并不局限于直接的辱骂和诽谤。根据相关规定,如果网络公众或个人账号恶意传播相关信息,点击、浏览量达到5000次以上或转发量达到500次以上,同样可能构成诽谤罪。
网络平台的责任:从旁观者到监管者
面对日益严重的网络暴力问题,网络平台不能再置身事外。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必须履行网络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用户注册、账号管理、信息发布审核等制度。
具体来说,平台需要:
- 对用户进行实名认证,防止假冒和恶意注册
- 建立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及时发现风险
- 采用技术手段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监测网络暴力信息
- 对涉网络暴力的账号采取信用管理措施
- 发现违法信息立即停止传输并报告相关部门
这些规定明确了平台在预防和处置网络暴力方面的责任,有助于构建更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结语:共同守护网络空间的清朗
网络暴力如同一把无形的利刃,可以轻易摧毁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从个人到平台,从法律到政策,社会各界都在为遏制网络暴力而努力。但要真正根除这一顽疾,还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理性表达,拒绝参与任何形式的网络暴力行为。
正如《今日说法》节目中所强调的:“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言论自由也有其边界。只有每个人都坚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才能共同营造一个清朗、和谐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