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院新作:清华大学深圳国际校区一期,垂直园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院新作:清华大学深圳国际校区一期,垂直园区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archiposition.com/items/20240507041448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校区一期工程位于深圳大学城西校区,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愷院士带领团队设计完成。项目在建筑功能复杂、面积指标高,建设用地局促,且近半用地为山体的情况下,打破传统校园建筑模式,整合多种功能模块,与山体环境交织穿插,形成了以教学科研为主,集图书、实验、行政、会议及生活配套为一体的“立体校园”综合体。

依山就势,望山理水

建筑选址于大学城体育中心西侧的待建用地,当年场馆建设留下的堆土,经过多年的自然生长,俨然已是一座郁郁葱葱的小山,成为大学城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建设用地前期现状 设计单位供图

基于“本土设计”理念,崔愷院士提出保留这处“偶得”的自然环境,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原点。交通组织与建筑形体,都顺应了自然的地形——体量庞大的实验楼偏于场地东侧,尽量让出山体位置;教学楼布置在西侧,以获取良好的采光和视野,并可与体育馆产生互动;学生公寓则位于南侧;图书馆布置在北侧并悬浮于山体之上,使得山体景观顺延而下至内庭院。


设计草图 绘:崔愷


建筑生成分析 ©CADG

景观设计方面,山体由北往南逐渐跌落,深入到校园中心成为核心景观。茂密的树林、伴随山坡缓缓流淌的小溪,以及隐藏在灌木丛之间的蜿蜒小路,成为以高大建筑为主的校园空间中一处珍贵的“桃花源”,为师生在学习工作之余送来一丝惬意。此外,山体提供了从多个标高进入建筑的路径,建筑和景观更加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


与山体相融的庭院 摄影:存在建筑


漂浮在空中的图书馆 摄影:存在建筑


空中俯瞰校园 摄影:存在建筑

立体校园,无边界景观

建筑的容积率达到5.0以上,除了要满足教学、阅览、办公、会议、住宿等国际化办学要求外,还要建设大量复杂的实验室,以满足高技术科研平台和复合化教学空间的要求。传统水平发展的校园规划模式无法适用,因此“立体”和“开放”成为解决问题的两大策略。


校区西侧整体外观 摄影:存在建筑

立体,即建筑功能垂直向上发展,突破局促用地对复杂功能的制约。我们对建筑功能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进行梳理,将不同功能形成体块,并结合景观、采光、交通、绿化等要素,通过“搭积木”方式将体块相互交错搭接,形成与山体共同交织、拥有多层次绿化和交流平台的“立体校园”。


功能体块与立体校园 ©CADG

拆分建筑裙房体量,使其顺应山势形成一系列开放或半开放的空间“聚落”,营造宜人的尺度,提供交流休息的环境。在“聚落” 的屋顶,一系列高低错落的平台相应产生,作为多层次的室外交流空间;“聚落”向上延续,以红砖为“负体”,竖向切分宿舍塔楼。在实验楼主楼上面对山景和体育场方向,点缀红砖的“窗口”,为师生在高区提供室外交流、远眺的休息平台。

无边界景观,即模糊校园边界,不设封闭院墙。校园空间与场地环境之间通过开放的共享空间融为一体,进而与深圳大学城实现更充分的融合。师生或公众均可通过无处不在的共享空间进入校园空间。开放式的校园设计,以其亲切的姿态实现了科研设施和教学资源更广泛的共享;而大学城乃至整个深圳市,也可以将更加丰富的配套红利反哺给校园。


西侧教学楼外立面 摄影:存在建筑


南侧公寓裙房的红砖聚落 摄影:存在建筑


建筑内庭院空间 摄影:存在建筑


图书馆下部空间 摄影:存在建筑

经典传承,文化延续

受美国近代折衷式建筑风格的影响,清华大学校园中的标志性建筑大多由红砖砌筑而成。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是清华大学在国内的唯一异地办学机构,是清华大学在大湾区的空间延伸。为体现文化传承,我们以清华本部经典的“红区”为基调,通过有历史感的红砖材料与岭南特色植被景观的有机结合,塑造独特的校园文化。


东侧再现经典校门空间 摄影:存在建筑

从建筑庭院、裙房向上,至架空休闲空间、高空庭院等部位,墙和地面均采用了红砖元素,既是对经典建筑文化的追忆,又形成了标志性建筑特征。

红砖校门汲取古典拱券的建筑设计语言进行现代化诠释,庄重而不繁琐。校园西侧采用较为厚重的红砖基座,托起彼此交错的教学楼和教师公寓。基座拾级而上,融合于山体景观。入口处设置弧形的台阶广场,和墙面上的学校名称搭配,形成具有纪念意义的场景空间。


国际交流中心室外入口空间 摄影:存在建筑


西侧公寓平台入口 摄影:存在建筑

室内部分充分利用红砖堆叠所产生的空隙,将光线导入建筑,投射出斑驳的光影。红砖大小一致,体块均等,看似中规中矩,实则可以通过相互之间不规则的穿插、排列与融合创造灵动之美,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实验楼入口门厅 摄影:马冲


国际会议中心室内 摄影:马冲


校史馆入口及电梯厅 摄影:马冲

复合交流,多元共享

国际化和学科交叉是学院最大的办学特色。空间布局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建筑有机体中,为师生交流互动、学科交叉融合、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可能。


交流空间分析 ©CADG

设计团队充分利用山地景观,结合地形布置学术报告厅、具有对外交流的重点实验室、餐厅,旨在创造轻松愉悦的建筑空间及自由浪漫的景观环境,搭建会议交流、思想碰撞的新舞台。秉承国际化校区自由、多元、开放的特点,方案通过在裙房设置多种交流休息、绿化、餐饮空间,以水平交通桥、廊、台阶进行连接,使不同的空间盒子“聚集”与“叠落”,形成变化丰富的新“红区”聚落。


交流空间分析 ©CADG

实验综合体

近年来,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逐渐走向城市化、高密度化、共享化。设计结合实验对环建筑层高、装饰标准、结构荷载、布局需求、强弱电需求、温湿度环境、废水废气系统及自控系统等专业的需求进行归纳,将实验室划分为标准和特殊需求实验室,并加入PI学术带头人和研究生的研讨办公空间。标准实验室分布数量较大,对空间环境和实验工艺环境要求稍显复杂,因此采用集中分层分区设置。


实验室平面布局 ©CADG

在垂直布局上,对通排风要求高的医学生物类实验室布置在建筑顶部,荷载较大、需要高大空间的实验室位于建筑底部,预留空间和孵化用房位于建筑中部,便于与教学行政沟通联系。另外,实验楼每层都结合实验室布局设置学习区和休息区,部分楼层每两层设置一个垂直交流中庭,强化水平与垂直的交流连接。

本土特色,绿色低碳

深圳市属于夏热冬暖地区,具有炎热、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设计通过围山引水、架筑多层平台、穿插开放空间的方式,将建筑、空间、绿化相融合,平衡了环境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裙房部分采用休闲绿化空间、室外通廊、弧形楼梯、连桥等方式,提供了多样丰富的灰空间,在高层建筑连通走廊与室外平台,构筑通风廊道,改善室内通风环境,提高建筑能效和舒适度,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建筑西立面设置遮蔽西晒阳光的金属百叶,通过不同角度的变换,形成了丰富的建筑立面语言。东立面设置铝拉网系统,结合空中绿植花箱,在遮蔽强烈阳光的同时,形成建筑与绿化共融相生的态势,同时为实验室的室外设备扩展提供了空间条件。


A座实验楼东侧立面 摄影:存在建筑


C座图书馆北立面 摄影:存在建筑


C座教学楼西侧立面 摄影:存在建筑

设计图纸


总平面图 ©CADG


一层平面图 ©CADG

三层平面图 ©CADG

四层平面图 ©CADG

八层平面图 ©CADG


东立面图 ©CADG


西立面图 ©CADG


北立面图 ©CADG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清华大学深圳国际校区(一期)建设工程
项目地点: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设计时间:2018年—2023年
设计阶段:全过程设计
建成时间:2023年
建筑面积:156000平方米
设计主持:崔愷、王超若、范重
建筑专业:闫晓婷、张禹茜、吕翔、董烨程、魏宏健
结构专业:马玉虎、邢超、王奇、王帅、刘家名、段进维
给排水专业:黎松、宋国清、王艳姗、林建德、裴黎君、王子豪、杨东辉、郭汝艳
暖通专业:郑坤、张亚立、赵刚、王伟良、王精勤、杨硕
电气专业:肖彦、张恩茂、李磊、李宝华、宋树云、李俊民
总图专业:连荔、罗云、刘文、白红卫
室内专业:董强、米昂、马冲、司建龙、李亚洁、王曦媚、王杨
景观专业:刘环、谭喆、齐良玉、孙昊、盛金龙、齐石茗月
幕墙专业:孙洲、王刚、李平、苏永伟
照明专业:丁志强、李占杰、黄思平
智能化专业:张月珍、朱敏、白雪涛、郑易
经济专业:禚新伦、滕飞、刘晓瑜、边晓艳、曹丽
建筑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马冲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