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M2逼近300万亿:原因、影响与展望
人民币M2逼近300万亿:原因、影响与展望
2023年12月底,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达到292.27万亿元,同比增长9.7%。不出意外的话,很可能在2024年3月突破300万亿元大关。这一数据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担忧货币超发会导致通胀,有人则认为这是支持实体经济的必要之举。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M2逼近300万亿元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M2增长的驱动因素
M2的增长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近期数据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财政政策发力:2024年10月,财政存款增速明显下滑,对M2同比增速的提振可能在0.2-0.3个百分点。这表明政府通过债券发行和财政支出,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
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回暖:2024年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近1万亿元,从历史上看属于较高水平。即使扣除地方化债和不良贷款核减的影响,贷款增速仍超过8%,反映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改善。
风险资产配置变化:2024年10月,居民与企业存款流向非银机构,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净增加1.08万亿元,而居民存款减少5700亿元、企业存款减少7300亿元。这表明私人部门在调整资产配置,可能将资金转向股市或房市。
M2增长的影响分析
M2的快速增长引发了市场对通胀的担忧。但从目前情况看,这种担忧可能有些过度。根据央行副行长宣昌能的表态,2024年货币政策取得了较好成效,M2、社融、人民币贷款等反映金融总量的同比增速均高于名义经济增速。这表明M2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支持实体经济的结果,而非单纯的货币超发。
然而,M2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一些潜在风险。例如,银行体系中长期贷款占比过高,从2011年的42.3%上升至2023年末的70.9%。这可能会加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因为中长期贷款的回收周期较长,不利于银行应对短期流动性需求。
国际比较视角
中国M2总量已突破300万亿元,约合40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欧盟和日本的M2总和。但需要注意的是,各国M2的统计口径存在差异。美国的M2不包括10万美元以上的定期存款,而定期存款通常是大额的、机构存款,海外美元和影子美元的规模十分庞大。因此中美M2基本没有可比性。
从已知数据上分析,美债总量35万亿,美国M2总量21万亿(不含10万以上定存),两者之间存在大量重合部分,而又知美国总存款量为18万亿。由此分析可知:美国真实广义货币<美国M2总量21万亿+总存款量为18万亿,其中10万以下部分被重复计算。且,美国真实广义货币>美债总量35万亿,因此,数值应该实在35~39万亿之间。
同时,也别忘了,中国M2中也不包含离俺人民币部分,据说有近10~20万亿人民币之多。相比之下,中国还是略胜一筹。
总结:机遇与挑战并存
M2逼近300万亿元反映了中国货币政策的积极作为,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通胀压力、金融风险等。未来,如何在保持流动性充裕的同时,防范潜在风险,将是政策制定者面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