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站的围挡拆了
北京站的围挡拆了
2025年春运前夕,北京站迎来了一次重要的改变——站前广场存在多年的围挡被拆除,临时建筑也随之消失,整个广场变得通透而开阔。
改造后的北京站。(北京站供图)
改造后的北京站不仅展现了恢弘的建筑之美,更体现了开放与融合的城市理念。米色楼身搭配黄色琉璃瓦,对称的塔钟、中式尖顶、角楼、飞檐和古典花菱格墙饰,彰显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完美融合。两座塔钟之间,毛主席亲笔题写的“北京站”三个字熠熠生辉。
时代的转身
拆除围挡,象征着火车站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它亮出广场,与城市融为一体,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为首都服务。
过去,铁路系统相对封闭,有自己的研究、建设、经营单位,还有医院、学校和警察。然而,火车站作为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周边环境的治理一直是个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北京市还特别成立了“重点站区管委会”,协调治理火车站周边环境。
北京站作为首都地标、铁路“名片”,积极回应改革难点。用开放的广场,配合北京开放的脚步,引领铁路开放的风尚。
历史的传承
“敢为人先”也许是刻在北京站基因里的东西。1959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全国的智力、财力、物力汇集首都,要把北京站建成“献礼工程”。6亿多中国人民齐心协力,从破土动工到通车运营仅用了230天,创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迹。
北京站建设时期的黑白照片。(北京站供图)
周恩来总理先后三次视察北京站。在审查设计方案时,提议在车站主体大楼两侧增加两座角楼,使整个建筑更加匀称、和谐、饱满,也更体现民族风格。周总理还特别关照,将塔钟的分针向内弯折一个角度,以便人们从广场仰望时减少视觉误差。
精心设计建造的北京站,处处彰显着新中国“国门”的品位。一张彩色照片中,12盏大型水晶花吊灯环绕进站大厅,4部自动扶梯分列两侧。典雅、整洁的大厅一角,两名铁路工作人员似乎在低声交谈。
他们也许在谈论,这4部自动扶梯是拆了上海的两部进口扶梯,几家国内工厂合力仿制的;大厅上方的双曲扁壳穹顶为国内首创;大厅东西两侧及候车室的自动电话更是国内罕见。候车厅的名家画作、实木包边座椅、餐厅的银质餐具尽显华丽与精致……
夜晚来临,3万多盏各类灯具将这里变成一座“不夜城”,北京站成了新中国的“金名片”。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经常在这里接待外宾。从北京站出发,可以抵达全国大部分省会、自治区首府,还可以到达苏联等国的首都。
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站都是首都最大的火车站。从建站之初的日发送几千人暴增到24万人,北京站的旅客发送量一度超过设计能力的5倍。
开放的未来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如今,超16万公里铁路、4.6万公里高铁大幅提升了铁路运输能力,北京的火车站也从1个增加到7个。“指尖上购票”让排队买票成为历史,站前广场上的临时建筑也没了用处。
北京站外,首都深入推进精细化治理,断头路打通了,老旧小区更新了,看不见的角落整治了,火车站的围挡显得格格不入。“敢为人先”的北京站不甘落后。2022年启动提质改造,2024年12月底改造完成。围挡拆除,向世人亮出胸怀。
站内环境也更敞亮、更开放了。进站大厅一次只能过一人的单向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自动玻璃门,拉行李、坐轮椅也能顺畅通过。
二楼8号候车厅,模仿建站之初的风格,采用绿色环形座椅,墙上重新挂起名人画作。放眼望去,故宫文创、北京礼物、全聚德、吴裕泰等特色店铺,让人一看就是北京,不是别的地方。候车厅南头,拱顶式玻璃幕墙透出窗外影影绰绰的明城墙,车站与城市的交融在一扇窗中具象化。
人们“赶火车”的紧张卸掉大半,脚步不自觉地慢下来。买东西、赏名画、倚窗远眺,城市生活和人生旅途融为一体。品着蓝山咖啡,听着塔钟的“东方红”报时曲,竟然丝毫不觉违和。传统的东西一经激活,就能成为现代的精神力量;现代的元素结合传统,才有资格经历时间的淘洗和沉淀。
蓦然回首,北京站的南北玻璃幕墙,一头连着明城墙,一头对着长安街。通透的北京站,映照着流动的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