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歷史上中醫界的醫道聖賢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歷史上中醫界的醫道聖賢

引用
1
来源
1.
https://nicolee.tw/chinese-medicine-practitioners-in-history/

现代人对于中医和西医有很多既定的印象,是来自於当我们身体出问题时,你首先会去找中医还是西医呢?我想很多人都会选择西医,先从问诊,到各项检查,获得各种客观的数据,在依照医生的判断给予进一步的治疗,而中医的四诊合参,整体思维通常被认为是养生的,是调理的,是有病治病没病强身的。但事实上中医在历史上曾替中华民族挺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大疫,也在各种战争的兵戎刀剑下救死扶伤无数,为何来到今日却只能用于养生呢?这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想了解中医就必须从中医的学发展看起。

古代医学的发展

古代医学的发展起源於原始社会,与人类生活实践紧密相连。无论中西方都是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古人逐渐认识了植物的药用价值。火的使用和石器的发明改善了生活条件,促进了对肉类和动物药的应用。部落间的冲突加速了创伤治疗技术的发展,包括外伤处理和简单外科手术。随着社会结构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过渡,医学知识在宗教机构中得到积累和传授,如古埃及神庙的医学校。古代东方国家如古埃及、印度、美索不达米亚和中国,发展了各自特色的医学体系,其中包含丰富的药物知识和初步的理论体系。

古代医学流传至今,体系最完整的可以说是中医,中国的中医学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形成,通过甲骨文记录了对人体和内脏的认识,并在春秋战国时期由单方用药发展到复方配伍,形成了辨证论治的基础。《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的出现,标志着理论体系的成熟,对后世影响深远。整个古代医学的发展,是基于实践经验的积累、文化交流和哲学思想的融合,而中医界又以杏林来指代。

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相传董奉为人治病,不收取半文钱,只要求病患者栽种杏树。病情轻微的人种植一棵,病重的人则种植五棵。年复一年,杏树不计其数,郁然成林。杏仁熟时,董奉便建一草仓储存杏仁。需要杏仁的人,可用谷子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后来大家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古代为中国人民抗击病疫做出杰出贡献的医界名人及其精良医术和几大医书。

历史上中医界的医道圣贤与影响中医界的治法治则

奠定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而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都是中国历史上能称得上医道圣贤的,除神农氏之外也就这几位了。而上古时代的神农氏,具体来说还不是一个 人,而是一个部落,这个部落每代首领都叫神农,这个部落擅长整理草药,于是有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1)扁鹊:四诊法

上古时期有一个称为神医扁鹊,据说和神农氏差不多,扁鹊也不是指具体某一个人,多个人的事迹杂糅进了一个人的身上。而我们现在印象中的扁鹊,也就是在韩非所著的《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中的那位,他只是绰号叫”扁鹊”,因为他本人医术高明,所以大家用上古名医”扁鹊”来称呼他,他本人根本不叫扁鹊,他本名叫做”秦越人”。

扁鹊(秦越人)是战国时期名医,根据民间流传的经验,以及自己多年的医疗实践,创立了脉学,总结出来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望、闻、问和切。扁鹊著有《难经》,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 81 个问题,故又称为《八十一难》。

(2)华佗

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华佗,中医的另类人物,各类医学科目都很擅长,最精通的还是外科。有“神医”美誉。被后世称为外科鼻祖。他研制的麻醉剂“麻沸散”,比西方早 1600 多年。华佗应该是中国最早的手术医师,在此之前,中国没有任何手术师的记载,因为解剖人体是当时文化的禁忌。当年曹操要是让华佗做了开颅手术,说不定华佗还会有”脑科鼻祖“这样的称号呢!要不是华佗被处死,他的麻沸散失传,中国的外科技术可能早就发展起来了。除此华佗之外,东汉之后在中医史上如魏晋医学家皇甫谧编撰《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以及东晋因修炼丹药的葛洪著有《肘后备急方》。

(3)孙思邈 《千金方》

孙思邈,唐代的一个老道士,也是一位中医药方的专家,著有相当有名的《千金方》系列,中医药方集大成者,那个时候没有科学研究室,方子都凭临床实践总结,系统地总结了唐以前的医学和药物学知识,所以,不要怀疑《千金方》系列的价值,每一个方子都是救过无数人,尝试无数种配比最终总结出来的,也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神农氏精神传承者,孙思邈真人被称作「药王」一点也不过分。

( 4)李时珍《本草纲目》

直到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专攻草药,药理药性都写的清清楚楚,用近三十年时间编成《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收载药物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阐述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 10000 余。相当于中医界的新华字典,对中医的贡献不可谓不大。集中国 16 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至今入还先进 的生物进化思想,不断的修编以科学的药物化 学分析分类总结,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以上这些人对中医的贡献都是里程碑式的人物,但若比起张仲景对中医全方位的贡献来说,每一位医家都得让位了。

( 5)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在张仲景之前,中医治病多是根据前人留下来 的药方用药,随便开个方子,吃好了最好,吃不好,就再给你开另一个方子。张仲景之后,是先问你的一些基本情况,了解你的病的成因,结合你的脉象,洞察你的病症,知道是什么病了,也知道他是怎么来的了,了解病程发展。张仲景可以说是奠定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一直到现在中医治病都遵循着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治病原则。张仲景一生都在为解救世人的病苦而努力,他不仅钻研中医理论,解除了流 传千古的伤寒杂病论,还开创了名医做大堂的先例,也中国传统文化医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他不称医圣,谁称医圣

根据史书记载,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出生於东汉南阳涅阳县人。他的父亲张宗翰是个读书人,并且在朝为官,这是张仲景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到古圣先贤的典籍。然而东汉未年,社会动荡,战火连年,加上疫病横行,很多百姓都死於非命,从小 就因为看到人民的疾苦,张仲景立誓:一定要成为一个医生,救民於水火。当时统治者只顾著争权夺利,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这让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他最崇拜的人是春秋战国时的名医扁鹊,立志将来也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张仲景十岁左右的时候,拜了同郡的名医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张伯祖也教育张仲景,想当一个好医生,没有什麽窍门,只有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亲自试验,至死不渝。从那以後,张仲景只要一有时间就在家钻研医学典籍。无论是外出诊病,还是上山采药,回家炮制,一力包办,张伯祖见张仲景是可塑之才,并把自己毕生行医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他。张仲景十几岁的年纪,就已经很通透地掌握了《黄帝内经》《难经》等重要医学经典。再加上张仲景对医学技术的刻苦钻研,医术技术飞速提升,很快便成为了一个名医,并且青出於蓝胜於蓝。他通过举孝廉被朝廷任命为长沙太守。按照当时的规定,官员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后来,张仲景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但却是不问正事,只为患病的百姓诊治。这一举动在当时受到了民众强烈反响,不止当地百姓,就连外地的百姓也都带着行李远道而来,向张仲景求医。后世为了纪念张仲景,便把坐在药店内治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这些医生也把自己开设的药店取名为”某某堂”药店。这就是中医药店称为”堂”的来历。

确立证辨论治及抗疫的伤寒杂病论

俗话说,大兵之後必有灾年。东汉末年先后爆发过五次大瘟疫,很多城市因此变成了空城,而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死於「伤寒病」。为了根治伤寒病,张仲景辞去了官职,一心钻研医术。他在素问、灵枢等古代医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及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为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对中医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被後人尊称为“医圣”。

后来,伤寒杂病论经过整理,分成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张仲景是在冬至那天与世长辞的,他曾在冬至日为无家可归的人免费提供驱寒焦耳汤,防止他们的耳朵冻烂。由於张仲景将这种药的外形製作成了饺子的样 子,因此後人为了纪念他,便在冬至之前吃饺子,并且说冬至吃了饺子,冬天耳朵就不会挨冻了。

不过令人奇怪的是,张仲景虽然被後世尊为“医圣”,但生活在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却在《後汉书》、《三国志》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後人猜测主要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东汉末年战乱四起,瘟疫横行,社会动荡,战火连年,其所著经典《伤寒杂病论》原稿早已散佚,直到西晋时期才由王叔和从残册中整理出《伤寒论》传於後世。仅王叔和在《伤寒论》卷首简单提及“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述”,及王叔和在所著《脉经》第五卷中说”仲景明审,亦候形证。还有皇甫谧 在《针灸甲乙经序》中也提到了,“汉有华佗、张仲景。其它奇方异治,施世者多,亦不能尽记其本末”。皇甫谧对此评价道:「张仲景医术之高明”虽扁鹊、仓公无以复加」,可 见张仲景确实 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在西晋人看来,张仲景至少和神医华佗是齐名的。

二是,医生这个行业在当时是“贱业”,社会地位很低,稍有点志向的人都想著出仕为官。华佗本来想出仕做官,但无奈从医,虽然他医术精湛,但他对医生这个身份并没有认同感,这是他一生的心结。同时期的张仲景想必也是差不多的心境。而陈寿为华佗列传,除过其医术精湛外,更多的原因是华佗为当时的许多名人出诊过,对历史有一定的影响,如华佗曾为曹操、陈登、李将军等人出诊,而其死亡也和曹操有关,在当时来说是不小的歷史事件。反观张仲景,他大多为平民百姓诊病,基本对历史没有任何影响,陈寿实在没有必要为他列传。在汉未魏晋时期,张仲景的医术虽然受到认可,但他的地位并不像现在这么高,只能说是 个名医。也是一直到宋元时期,张仲景才被称为“医圣”一直到现在每所中医院校都肃立著张仲景的铜像,其医术与医德备受後世肯定,影响了几个世纪的中医发展,因此尊为「医圣」。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