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揭秘《唐诗三百首》背后的神秘编者:蘅塘退士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揭秘《唐诗三百首》背后的神秘编者:蘅塘退士

引用
百度
9
来源
1.
https://wap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6774351a0d6b5e499b3356b5
2.
https://www.amazon.com/%E5%94%90%E8%AF%97%E4%B8%89%E7%99%BE%E9%A6%96%EF%BC%88%E5%85%A8%E4%BA%8C%E5%86%8C%EF%BC%89%E4%B8%8A-%EF%BC%88%E6%B8%85%EF%BC%89%E8%98%85%E5%A1%98%E9%80%80%E5%A3%AB%E7%BC%96-ebook/dp/B0CGLWBHTC
3.
https://wap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f78312c8bf16bae8f8fbf982
4.
https://wap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a46e4d351830b703fffb9c33
5.
https://www.sohu.com/a/443441523_480816
6.
http://www.dzkbw.com/gushi/tssbs/
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4%90%E8%AF%97%E4%B8%89%E7%99%BE%E9%A6%96
8.
https://www.zhonghuadiancang.com/shicixiqu/tangshisanbaishou/
9.
http://szb.wxrb.com/jnwb/content/201912/13/content_28213.html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广为流传的诗句,道出了《唐诗三百首》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然而,这部影响深远的诗集背后,却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它的编者“蘅塘退士”究竟是何方神圣?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神秘编者的世界,探寻他的人生轨迹和创作历程。

01

从贫寒学子到清廉官员:孙洙的坎坷人生

孙洙,字临西,号蘅塘,晚号退士,祖籍安徽休宁,生于江苏无锡。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挫折,但这些都没有阻挡他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教育的热爱。

孙洙自幼家境贫寒,但艰难的条件并没有改变其好学的本性。寒冬腊月,他没有钱买炭火取暖,便在读书时握着一块木头,谓之“木能生火”,以此抵御严寒。天道酬勤,敏而好学的孙洙在十五岁时就中了秀才,三十三岁中了举人,四十岁得中进士。

中得进士之后,孙洙被任命为顺天府大城县令。他为官清廉如水,勤政爱民,所到之处,总是问遍民间疾苦,与百姓谈叙如同家人父子。清朝学者窦镇在《名儒言行录》中记载:“所至必谘访民间疾苦,平时与民谆淳讲叙如家人父子,或遇事须笞责者,辄先自流涕,故民多感泣悔过。”孙洙爱民如子,遇到犯错受刑的百姓,往往板子还没打下来,他自己就先落下泪来。

数次为官,辗转多地,孙洙一直两袖清风,淡若寒素,虽囊橐萧然,却始终不改其志,以至于每每在一个地方卸任之时,当地的百姓都会攀辕哭泣,为他送行。

02

编选《唐诗三百首》:一个偶然的决定

孙洙在任期间,发现当时通行的《千家诗》存在诸多问题。他在《唐诗三百首》的原序中写道:“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

简单来说,就是说《千家诗》作为一本“世俗儿童就学”的读物来说,虽然通俗易懂,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选诗的标准并不严格,而且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并且古体诗多言志抒情,颇重风骨,但是《千家诗》“止五、七律、绝二体”,并不曾编选古体诗。《千家诗》中杜甫的选诗多为“宋调法门”,然唐调诗才是正统。

综合诸多原因,孙洙决定重新编选一部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唐诗选集,以取代《千家诗》。这个决定,最终成就了一部流传至今的经典。

03

伉俪情深:徐兰英的协助

《唐诗三百首》的完成,离不开孙洙的妻子徐兰英的协助。徐兰英是能诗善画的江南才女,她的才华和智慧为孙洙的编选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以“蘅塘退士”署名的《唐诗三百首》终于完成。这部诗集收录了77位诗人的311首作品,体裁完备,风格多样,既有代表性,又通俗易懂。孙洙在选诗上独具匠心,他以沈德潜的《唐诗别裁》和王士祯的《古诗选》等为参考,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04

《唐诗三百首》:一部成功的选本

《唐诗三百首》的问世,很快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光绪十一年(1885年),四藤吟社主人在重刊《唐诗三百首补注》时所作《序》中盛赞:“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这部诗集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甚至到了今天,从学前到大学,我们所接触的教材中都会涉及到《唐诗三百首》中的诗作。

《唐诗三百首》的成功,离不开以下几个特点:

  1. 选诗标准严格:孙洙对诗歌质量有着极高的要求,他只选取“脍炙人口之作”,确保每首诗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2. 体裁完备:与《千家诗》相比,《唐诗三百首》涵盖了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多种体裁,更加全面地展现了唐诗的风貌。

  3. 难度适中:孙洙在序言中提到:“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这表明他希望这部诗集既能作为儿童启蒙读物,又能陪伴读者终身。

  4. 注重实用性:孙洙在选诗时充分考虑了读者的实际需求,他选择的都是“万要者”,即最值得学习的诗作。

05

青史留名:一个普通人的不朽成就

孙洙虽然一生官卑职微,但他通过《唐诗三百首》实现了青史留名。这部诗集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诗歌教育方式,更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正如他在一首《七绝》中所写:“自悔不作田舍翁,薄田一顷勤春农。误戴儒冠学干禄,廿年狂走迷西东。”虽然他曾为官宦生活感到厌倦,但最终,他通过这部诗集,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体现了孙洙对诗歌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他作为教育者的责任感。他没有选择做一个高高在上的诗人或学者,而是致力于为普通读者提供一部优秀的诗歌读本。这种务实的态度,正是《唐诗三百首》能够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

今天,当我们再次翻开《唐诗三百首》,不仅是在欣赏那些优美的诗句,更是在感受一位普通读书人对文化的热爱,对教育的执着。孙洙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即使是一个平凡的人,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