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人名翻译新趋势:名从主人与约定俗成
英文人名翻译新趋势:名从主人与约定俗成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英文人名的翻译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准确、规范地翻译英文人名,不仅关系到跨文化交流的效果,更体现了对不同文化的尊重。近年来,关于英文人名翻译的新趋势和规范引发了广泛讨论,其中“名从主人”和“约定俗成”两大原则逐渐成为共识。
当前英文人名翻译面临的挑战
目前,英文人名翻译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译名不统一。同一个英文名字可能有多个中文译名,如“William”就有威廉、韦廉、威利姆等多个版本,给读者造成困扰。其次是音译不准确。有些译名与原文发音相差甚远,如“Mozambique”被译成“莫桑鼻克”,不仅发音不准,还带有贬义色彩。此外,男女不分、同名异译等问题也屡见不鲜。
英文人名翻译的新趋势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们提出了新的翻译原则和建议。
名从主人:尊重个人意愿
“名从主人”是英文人名翻译的根本原则。这意味着在翻译时应充分尊重名字主人的意愿和选择。例如,美国前总统Donald Trump,他自己选择的中文译名是“特朗普”,而不是根据发音可能译成的“唐纳德·特朗普”。再如,英国汉学家Hans Bielenstein将中文名定为“毕汉思”,而非音译的“汉斯·比伦斯坦”。
这一原则还体现在外国人在华工作或生活时选择的中文名。比如,美国语言学家Noam Chomsky的中文名是“乔姆斯基”,而不是“诺姆·乔姆斯基”;美国驻华大使Nicholas Burns的中文名是“伯恩斯”,而非“尼古拉斯·伯恩斯”。这些例子都体现了“名从主人”的原则。
约定俗成:保持译名稳定
对于一些已经广为流传和接受的译名,应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避免随意更改。比如“莎士比亚”(Shakespeare)、“歌德”(Goethe)、“托尔斯泰”(Tolstoy)等文学巨匠的名字,早已深入人心,即使不够准确,也不宜改动。否则会带来不必要的混乱。
实践中的应用与挑战
高校英文译名的争议
近年来,一些高校在英文译名中采用汉语拼音的做法引发争议。例如,中央民族大学将英文名从“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改为“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贵州民族大学也将英文名改为“Guizhou Minzu University”。这种做法虽然体现了中国元素,但可能导致国际交流中的误解。一位英美人士表示:“我不知道‘minzu’是什么意思,还以为是人名。”
考研英语真题中的处理方法
在考研英语真题中,人名翻译采取了灵活处理的方式。对于名人,如贝多芬(Beethoven)、比尔·盖茨(Bill Gates),采用约定俗成的译名;对于不知名的人名,则按音译处理。例如,2020年真题中出现的“Nicolaus Copernicus”译为“尼古拉·哥白尼”,2018年真题中的“Shakespeare”译为“莎士比亚”。
未来展望:建立统一规范
为了更好地规范英文人名翻译,需要建立统一的翻译标准和数据库。目前,可以参考的权威资料包括新华社译名室编纂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等。国家标准《外语地名汉字译写导则英语》也为姓名翻译提供了重要参考。
同时,建议在实际翻译中遵循以下原则:
- 首选名字主人自己提供的中文译名
- 对于没有提供译名的情况,应尽量保持译名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 在首次出现时标注原文,便于读者对照
- 避免使用带有贬义或不当含义的字词
英文人名翻译是一个涉及语言、文化、个人意愿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通过遵循“名从主人”和“约定俗成”两大原则,结合权威标准和具体案例,可以逐步建立更加规范、统一的翻译体系,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