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无人驾驶汽车事故频发,AI责任谁来担?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无人驾驶汽车事故频发,AI责任谁来担?

引用
中国广播网
9
来源
1.
https://news.cnr.cn/dj/20240712/t20240712_526790339.shtml
2.
http://www.qstheory.cn/llwx/2019-11/06/c_1125198103.htm
3.
http://www.socio-legal.sjtu.edu.cn/wxzy/info.aspx?itemid=3989
4.
https://m.yiche.com/baike/29495855.htm
5.
https://m.yiche.com/baike/29510141.htm
6.
https://www.allbrightlaw.com/CN/10475/f9c07713b8b5c69.aspx
7.
https://www.dcutp.com/index.php?s=/News/show/id/542.html
8.
https://www.cdslsxh.org/389/7271/790959
9.
https://www.inabr.com/news/18076

2024年7月,百度旗下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在武汉街头发生了一起引人关注的事故。一辆无人驾驶出租车在绿灯亮起时启动,与一名闯红灯的行人发生轻微接触。虽然行人经检查无明显外伤,但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公众对无人驾驶汽车事故责任归属的讨论:当高度发达且独立运行的人工智能产品造成损害时,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

01

现行法律框架下的责任归属困境

在现行法律体系下,交通事故责任通常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进行划分。然而,无人驾驶汽车的出现挑战了传统的责任认定模式。北京浩淳律师事务所主任潘利勇指出,无人驾驶汽车在法律术语上属于“智能网联汽车”,但无论是传统机动车还是无人驾驶汽车,一旦发生交通事故,都要在现行法律框架下进行责任划分。

多地已开始尝试制定地方性法规以应对这一挑战。例如,深圳2022年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首次对无人驾驶汽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问题作出规定。上海则在2023年实施了《浦东新区促进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明确了在自动驾驶系统激活状态下发生事故时的责任归属。

02

AI自主意识带来的伦理挑战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随着AI技术的发展,无人驾驶汽车的决策过程越来越接近人类的自主意识。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院长刘艳红教授指出,人工智能的行为必须具有可解释性,才能成为法律责任的承担主体。然而,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深度学习算法,往往被视为“黑箱”——其决策过程难以被人类理解和解释。

这种技术上的局限性带来了伦理困境:如果AI在事故中存在过错,但由于其决策过程无法解释,我们是否应该将其视为免责的理由?这不仅关系到法律责任的归属,更涉及对AI自主意识的道德评判。

03

未来的解决方案

面对这些挑战,专家建议从多个层面寻求解决方案:

  1. 技术层面:持续优化AI算法,提高其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这需要在算法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伦理因素,确保AI的决策逻辑能够被人类理解和审查。

  2. 法律层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无人驾驶汽车在不同场景下的责任归属。这可能需要创设新的法律概念,以适应AI技术的特殊性。

  3. 伦理层面:建立跨学科的伦理审查机制,确保AI技术的发展符合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观。这包括对AI决策过程的伦理评估,以及对潜在社会影响的预先考量。

  4. 监管层面:加强对无人驾驶汽车测试和运营的监管,确保其安全性达到足够标准。同时,建立完善的事故调查和责任认定机制,为受害者提供及时的法律救济。

04

结语

无人驾驶汽车事故责任归属问题,本质上反映了人类社会在面对AI自主意识时的困惑。正如刘艳红教授所言,人工智能的可解释性问题将成为人工智能与法律的连接点。只有解决了这一核心问题,我们才能真正建立起适应AI时代的法律体系,确保技术发展既能造福人类,又不会带来不可控的风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