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岛核废水排海争议再起波澜
福岛核废水排海争议再起波澜
2024年10月中旬,中国专家首次赴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口附近海域独立采集样本。经过详细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样本中氚和铯-137、锶-90等核素活度浓度未见异常。这一结果不仅反映了特定时间和地点的海洋环境放射水平,也为中国持续监测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影响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一检测结果的公布,正值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计划引发全球关注之际。2023年8月24日,日本正式启动核污水排海,预计将持续30年,首年将排放约3.12万吨核污染水,分四次完成,每次约7800吨。核污水经多核素去除设备(ALPS)净化后,再稀释至氚浓度低于每升1500贝克勒尔,低于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标准的十分之一。
然而,这一计划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争议。尽管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提交的140页安全审查报告认为,日本的排放计划符合原子能机构安全标准,但包括中国、韩国在内的多个国家表示强烈反对。联合国人权专家也对此表示关切,指出ALPS技术未能完全处理核污水中的放射性元素,可能对太平洋区域数百万人的生命和环境造成影响。
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表示,虽然首次检测结果未见异常,但福岛核污染水排海没有先例,日方启动排海的单方面行为缺乏正当性和合理性,从科学上要始终保持审慎态度。单次检测结果参考意义有限,IAEA框架下开展的国际监测是长期的,中国等利益攸关国将持续参与并继续实施独立取样监测。
在实际应对方面,中国已采取多项措施。自2023年起,中国海关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并加强对日本食品的辐射监测。这些措施旨在保护公众健康,防止受污染的海鲜进入中国市场。
与此同时,中国民众对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表示强烈反对。在日本开始排放核处理水后,中国多地出现反日情绪和抗议活动。社交媒体上,关于核污染水排放的话题引发热议,一些网民呼吁避免购买日本产品,特别是化妆品和海产品。然而,也有声音呼吁理性对待这一问题,强调应基于科学证据进行判断。
面对这一复杂局势,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问题不仅关乎环境保护,更牵动着全球海洋生态和人类健康的安全线。未来,各方需要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对话与合作,共同寻找最佳解决方案。中国等利益攸关国将持续参与国际监测,强化国际监督,防止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