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央视3•15晚会:隐性采访的法律边界与道德考量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央视3•15晚会:隐性采访的法律边界与道德考量

引用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8
来源
1.
https://www.woshipm.com/it/5356262.html
2.
http://paper.people.com.cn/xwzx/html/2013-12/01/content_1422926.htm
3.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862694
4.
https://www.woshipm.com/operate/2120.html
5.
https://315law.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126.html
6.
https://zzfy.hncourt.gov.cn/public/detail.php?id=16257
7.
https://www.faxin.cn/lib/Flwx/FlqkContent.aspx?gid=F12643
8.
http://zjdaily.zjol.com.cn/gb/node2/node802/node37145/node400209/node400216/userobject15ai5372950.html

2025年央视3•15晚会再次引发公众对隐性采访合法性的广泛讨论。晚会曝光的多个案例,如男运营冒充女主播诈骗粉丝、翡翠直播带货欺诈、企业操纵网络口碑等,都是通过记者的暗访调查得以呈现。这些案例不仅揭示了消费领域的诸多陷阱,也引发了人们对隐性采访这一新闻手段的深入思考。

01

隐性采访的定义与作用

隐性采访,又称暗访或卧底采访,是指记者在不暴露身份或采访意图的情况下,通过隐蔽的方式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这种采访方式在揭露违法行为、维护公共利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今年3•15晚会曝光的“男运营冒充女主播诈骗粉丝”为例,记者通过卧底进入直播公司,揭露了直播行业存在的欺诈行为。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公开采访的方式,很难获取真实情况,而隐性采访则能够突破重重障碍,获取第一手证据。

02

隐性采访的法律边界

目前,我国法律对隐性采访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隐性采访可以不受法律约束。隐性采访需要在法律框架内进行,不得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

首先,隐性采访不得使用专用间谍器材。根据《国家安全法》的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非法持有、使用窃听、窃照等专用间谍器材。因此,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时,只能使用普通设备进行拍摄和录音。

其次,隐性采访不得故意引诱被采访对象违法犯罪。如果记者为了获取新闻素材而故意引诱他人犯罪,这种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的,不能被视为合法的新闻采访行为。

03

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的平衡

隐性采访往往涉及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的保护问题。在进行隐性采访时,记者需要在维护公共利益和保护个人隐私之间找到平衡点。

例如,在曝光翡翠直播带货欺诈的案例中,记者通过暗访获取了商家欺诈消费者的证据。这种情况下,商家的欺诈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属于公共利益范畴,因此记者的暗访行为是正当的。

但是,如果隐性采访涉及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信息,如个人生活细节、家庭关系等,那么这种采访就可能侵犯个人隐私权。同样,如果记者在暗访过程中获取了企业的商业秘密,而这些秘密与违法行为无关,那么记者也有义务保护这些信息不被泄露。

04

媒体责任与职业道德

为了确保隐性采访的合法性和道德性,记者和媒体需要遵循严格的职业规范。根据《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记者进行隐性采访时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公益原则:只有当公共利益正在遭受严重侵犯时,才可采用隐性采访方式。

  2. 必要性原则:当记者穷尽正常采访手段仍无法获取关键信息时,隐性采访才被视为必要。

  3. 适度原则:采访行为应点到即止,不得深度介入不法事件,避免“钓鱼执法”或诱导犯罪。

  4. 程序原则:隐性采访需经过严格审批程序,获得主编或制片人书面批准。

  5. 保护原则:记者有责任保护无关人士的肖像权、隐私权和商业秘密不被侵犯。

值得注意的是,隐性采访取得的材料不宜直接作为司法证据使用。虽然这些材料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线索,但在司法程序中,证据的获取需要遵循严格的法律程序。记者没有侦查权,其通过隐性采访获取的材料可能存在程序瑕疵,因此不能直接作为定案依据。

隐性采访是新闻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重要手段。在保护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如何平衡记者的采访权与他人的隐私权及商业秘密,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和完善的问题。通过立法明确隐性采访的权责边界,让法律风险可预测可防控,才能让新闻舆论监督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