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子:围棋界的匠心瑰宝
云子:围棋界的匠心瑰宝
云子,这颗源自云南的围棋棋子,以其温润如玉的质地、晶莹柔和的光泽,以及清脆悦耳的落子声,成为了中国围棋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是一种棋具,更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匠心,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传承。
千年传承:云子的历史渊源
云子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距今已有约1100年的历史。据《全唐文》记载,晚唐傅梦求在《围棋赋》中写道:“枰设文楸之木,子出滇南之炉。”这表明云子早在唐代就已经在云南地区生产。
明代是云子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以永昌府(今云南保山)所产的“永昌子”最为著名。相传,一位永昌人在京城保管珠宝玉器时,偶然发现熔化的珠玉具有晶莹透亮的色彩,由此启发他回到家乡后用云南特产的玛瑙、琥珀等原料制成了永昌子。这种棋子很快得到了文人雅士和皇室贵族的喜爱,成为进献皇室的贡品。
清代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中引用《南中杂说》称:“滇南皆作棋子,而以永昌为第一。”这充分说明了永昌云子在当时的崇高地位。然而,到了民国初期,由于战乱等原因,云子的传统制作技术不幸失传。
精湛工艺:云子的制作流程
云子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需要经过多道精细的工序。首先,选用云南特产的玛瑙、琥珀等天然原料,经过精心配比后进行熔炼。这个过程对温度的要求极高,需要在1200度以上的高温下进行。
熔炼完成后,工匠们需要凭借熟练的手艺,用铁棒蘸取熔融的原料,一滴滴制成棋子的形状。这个环节被称为“滴制”,是整个工艺中最考验匠人技艺的部分。每颗棋子的大小、重量都必须保持一致,这需要工匠们在高温环境下,仅凭手感就能精准控制。
滴制完成后,棋子还需要经过退火处理,以消除内部应力,防止开裂。随后是打磨工序,工匠们会用滚筒和沙子对棋子进行精细打磨,使其表面光滑细腻。最后,经过清洗、筛选、上油等工序,一颗颗完美的云子才能最终呈现出来。
云子的白子温润如玉,柔而不透,微有淡黄或淡绿之色;黑子则“仰视若碧玉,俯视落点漆”,漆黑润泽,对光看,周围有一抹碧绿或宝蓝色光彩。这种独特的质感和色泽,是其他材质的棋子难以比拟的。
文化瑰宝:云子的艺术价值
云子不仅是棋类珍品,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云子的制作工艺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于2021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证明了其重要的文化价值。
云子的影响力早已超越国界,成为国际围棋界广受推崇的棋具。它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贵宾,如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等。在众多国际围棋赛事中,云子也频频亮相,成为指定比赛用棋。从中国到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云子都拥有广泛的爱好者群体。
与时俱进:云子的现代传承
1974年,昆明市第十二中学组织科研小组,在云南省政府的支持下,成功复原了云子的制作工艺。1980年,云南围棋厂正式成立,标志着云子生产步入现代化阶段。
如今的云南围棋厂已形成古典和现代两大围棋配方工艺,拥有六大系列50多种产品,并申请了22项专利。产品远销海内外,深受广大围棋爱好者的喜爱。2009年,云子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国礼;2016年被认定为“昆明老字号”;2021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云子文化,云南围棋厂还在昆明老街开设了专营店,不仅销售云子围棋及相关产品,还开设围棋课程,培养青少年棋手。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为云子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云子,这颗承载着千年匠心的围棋棋子,以其独特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在新时代,它将继续熠熠生辉,为弘扬中华文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