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博物苑:用科技“复活”文物的创新实践
南通博物苑:用科技“复活”文物的创新实践
南通博物苑,这座由张謇于1905年创办的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源地,更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见证。作为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历经百年沧桑,如今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近年来,博物苑积极拥抱数字化、智慧化浪潮,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让馆内珍贵文物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为这座百年博物馆注入了新的活力。
数字化创新:让文物“活”起来
2018年,南通博物苑推出了“实境南通博物苑”线上展示与互动体验平台。该平台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三维建模等多种展示手段,让公众足不出户就能全方位游览博物苑,欣赏馆藏精品。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打破了时空限制,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博物苑的藏品,也为实体参观提供了有益补充。
2020年,博物苑又推出了“环濠河博物馆群航拍VR展示”项目。通过VR技术,观众可以从空中俯瞰整个博物馆群,以全新的视角感受建筑之美。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方式,不仅让观众获得了更直观的视觉享受,也加深了他们对博物馆布局和环境的理解。
VR体验:让参观更有趣
2021年,南通博物苑推出了“博物馆奇妙夜”主题活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直播专场文艺演出《紫藤花又开》。这场活动结合了歌舞、短剧、非遗表演、专题导览等多种形式,通过直播的方式与观众互动。活动中,博物苑精选与张謇有关或最具江海文化特征的文物,由“志愿宝物守护者”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辅以当代南通地方原创文艺作品,打造了一场穿越古今的高规格美学体验。
小红书用户分享的体验显示,博物苑的VR体验虽然价格在128元,但体验感非常好。一位用户写道:“第一次玩VR,虽然小贵但是玩得还挺开心的,原来身体上的很多感受真的来自于视觉啊,飞翔的时候失重感超真实。”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不仅让观众获得了乐趣,也让他们对文物和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科技与文化的完美融合
南通博物苑的数字化创新不仅体现在展览展示上,更体现在教育活动的开展中。博物苑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项目。例如,“踏波炼海·煮海为盐”亲子活动,以南通地区的盐业历史为背景,带领学生走出馆舍,实地了解传统盐业工具的使用并体验其部分工艺流程。这种结合虚拟与现实的教育方式,让传统文化教育更加生动有趣。
南通博物苑的数字化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观众的参观体验,也为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播开辟了新途径。通过数字化手段,珍贵文物得以以虚拟形式呈现,减少了实物展示可能带来的损害;同时,线上展览和VR体验让博物馆突破了地域限制,吸引了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关注。
未来展望:科技与文化的双向奔赴
尽管南通博物苑在数字化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平衡传统展示与数字化展示的关系,如何让数字化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如何进一步提升观众的互动体验等。未来,博物苑可以考虑开发更多基于AR的互动项目,让观众在参观实体展品时获得额外的信息和乐趣;也可以探索更多元的线上互动方式,如在线直播导览、虚拟讲解员等,进一步提升观众的参与度。
南通博物苑用科技“复活”文物的创新实践,不仅体现了博物馆在新时代的转型与发展,也展现了科技与文化融合的美好前景。作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源地,南通博物苑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数字化浪潮,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