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四渡赤水:革命精神永流传
毛泽东与四渡赤水:革命精神永流传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遵义会议后,面临着国民党军40万重兵的围追堵截。此时的红军仅有3万余人,装备简陋,形势极为险恶。在这关键时刻,毛泽东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指挥红军在川黔滇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展开了一场堪称军事史上经典的战略转移——四渡赤水战役。
第一次渡赤水:出奇制胜
1月19日,红军从遵义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方向前进。24日,红1军团击溃黔军,攻占土城。28日,在土城、青杠坡地区重创川军2个旅。然而,川军后续部队迅速增援,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1月29日,红军分三路从猿猴场、土城南北地区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叙永地区前进。
第二次渡赤水:回师黔北
2月2日,红军在叙永不克后,毛泽东审时度势,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计划,改向川滇边的扎西地区集中。9日,红军在扎西地区集结完毕。此时,国民党军正从四面八方向扎西迫近。毛泽东决定采取声东击西之计,于11日率军东进,18-21日在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河,回师黔北。
24日,红军攻占桐梓,25日攻占娄山关,并击溃黔军的多次反扑。28日,红军再占遵义城,并在老鸦山、红花岗一线控制高地。在遵义战役中,红军击溃和歼灭敌人2个师又8个团,俘敌约3000人,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第三次渡赤水:调虎离山
遵义战役后,蒋介石急忙调兵遣将,采取南守北攻的策略。毛泽东将计就计,故意在遵义地区徘徊,当敌军重新逼近时,红军于3月16日经茅台三渡赤水河,再入川南,摆出北渡长江的姿态,成功将敌人主力引向赤水河以西地区。
第四次渡赤水:出奇制胜
就在敌人调动之际,红军立即回师东进,重返贵州,于3月21-22日在二郎滩、太平渡之间四渡赤水河,把敌人的重兵甩在赤水河西岸。随后,红军乘虚向南疾进,渡过乌江天险,直逼贵阳方向。
4月29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根据地》的指示。在刘伯承总参谋长亲自指挥下,军委干部团在绞平渡过江,歼敌一部并控制了渡口。5月3日至9日,红1、红3、红5军团依靠六只小船,全部渡过了金沙江。与此同时,红9军团也于东川以西的树节、盐井坪地区,渡过了金沙江。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意图,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这场战役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也是毛泽东军事指挥才能的集中体现。正如他在《忆秦娥·娄山关》中所写:“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段光辉历史,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丰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