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最新研究揭示:基因突变如何影响人类健康?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最新研究揭示:基因突变如何影响人类健康?

引用
一财网
7
来源
1.
https://www.yicai.com/news/101997564.html
2.
https://www.stdaily.com/guoji/xinwen/202402/dae52c7be0bf4fd48f2dd398ff099c1e.shtml
3.
https://www.forwardpathway.com/138321
4.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4e08509e16a.html
5.
https://rs.yiigle.com/CN211529202303/1452529.htm
6.
http://news.xjtu.edu.cn/info/1033/180957.htm
7.
https://www.shsmu.edu.cn/sri/info/1046/2515.htm

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重要驱动力,但同时也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了多种基因突变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将从线粒体DNA突变、肥胖相关基因突变和AIFM1基因突变三个方面,探讨基因突变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01

线粒体DNA突变与遗传疾病

线粒体DNA(mtDNA)突变是近年来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线粒体被誉为细胞的“动力工厂”,负责产生细胞所需的ATP(腺苷三磷酸),同时也参与调节细胞的代谢和死亡过程。当mtDNA发生突变时,可能会导致能量生产的障碍,从而引发代谢障碍、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种健康问题。

耶鲁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工具,旨在识别与疾病相关的mtDNA突变。这一工具采用了“复合似然”方法,能够有效地分析大量的mtDNA突变数据,揭示哪些区域的突变更容易与疾病相关。研究负责人Nicole Lake教授表示,这项突破性成果填补了mtDNA研究中工具匮乏的空白,为未来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mtDNA突变的影响不仅限于个别疾病。研究表明,许多常见的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和阿尔茨海默症等,都可能与mtDNA的突变有关。这些突变导致的线粒体功能障碍,进一步影响细胞的能量代谢和氧化还原平衡,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此外,mtDNA的突变也具有遗传特性,通常是通过母系遗传给后代。研究发现,某些mtDNA突变在特定人群中表现出较高的频率,这可能与该人群的生活方式、环境因素以及遗传背景有关。因此,深入研究mtDNA突变的机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个体的健康状况,也为公共卫生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02

肥胖相关基因突变与癌症风险

近年来,随着全球肥胖率的持续上升,肥胖(obesity)与癌症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广泛关注。肥胖不仅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还与癌症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大量研究已证实,肥胖不仅增加了多种癌症的发生风险(如乳腺癌、肝癌和结直肠癌),还可能在癌症基因型的选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Nature Genetics最新报道揭示了体质指数(BMI, Body Mass Index)与某些癌症中特定驱动基因突变之间的显著关联。研究使用了MSK-IMPACT基因测序平台的数据,该平台通过杂交捕获技术对341个癌症相关基因进行了全面的基因组测序。研究对象包括34,274名患者,其中肺腺癌患者4,150名,子宫内膜癌患者433名,不明原发性癌症患者113名。所有患者的BMI数据在肿瘤样本采集时一并收集。

研究发现,肺腺癌患者中携带KRAS基因突变的数量为519人,其中肥胖患者(BMI≥30 kg/m²)KRAS突变的相对风险为1.52;而EGFR基因的突变患者数量为193人,相对风险为0.51。此外,在子宫内膜癌中,携带POLE基因突变的患者数量为20人,相对风险为0.41;在不明原发性癌症中,携带BAP1基因突变的患者数量为6人,相对风险为5.19。

为了确保结果的稳健性,研究人员在模型中纳入了多种临床变量,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遗传背景及吸烟史,使用多变量回归模型来评估BMI与特定基因突变之间的独立关联。此外,还利用了来自不同机构的独立患者队列进行验证,以进一步确认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研究结果显示,肥胖与某些癌症中特定驱动基因突变的频率存在显著关联。例如,在肺腺癌中,肥胖患者中KRAS基因的突变频率显著增加(q = 2.6 × 10⁻⁵),而EGFR基因的突变频率显著降低(q = 3.0 × 10⁻¹⁰)。具体来说,在4,150名肺腺癌患者中,519人携带KRAS突变,肥胖患者的KRAS突变相对风险为1.52,而EGFR突变患者数量为193人,相对风险为0.51。此外,SETD2基因和PPP2R1A基因在肥胖患者中的突变频率也有所增加,分别为0.06和0.16。

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POLE基因突变在低BMI患者中更为常见,其统计显著性为q = 1.6 × 10⁻²。在433名子宫内膜癌患者中,20人携带POLE突变,低BMI组的突变频率较高,相对风险为0.41。而在不明原发性癌症中,BAP1基因的突变与高BMI显著相关(q = 3.5 × 10⁻²),在113名不明原发性癌症患者中,有6人携带BAP1突变,相对风险为5.19。

研究还发现,肥胖与某些癌症类型中的其他驱动基因之间也存在关联。例如,在乳腺癌中,肥胖患者中PIK3CA突变的频率显著增加,而TP53突变频率相对较低。此类关联提示,肥胖在不同类型癌症中的作用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实现,这不仅包括基因层面的变化,还涉及到肿瘤微环境和宿主免疫系统的复杂相互作用。

这些结果表明,肥胖不仅是癌症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还是驱动特定基因突变选择的关键因素。通过多变量回归分析,即使在控制了患者的年龄、性别、遗传背景和吸烟史等因素后,肥胖与这些基因突变之间的关联依然显著。此外,研究还控制了可能的混杂因素,如遗传背景、吸烟量(以“包年”计算)以及肿瘤突变负荷,结果显示这些关联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

肥胖如何影响癌症的基因型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几种可能的机制。首先,肥胖会显著改变全身的免疫环境。研究发现,肥胖患者的CD8+ T细胞功能受到抑制,这可能导致免疫监视减弱,使得某些具有免疫原性的驱动突变更容易被保留下来。在肺腺癌中,这一现象在KRAS基因突变中尤为明显,肥胖患者中KRAS突变频率较高,而EGFR突变则较少发生,这可能与KRAS突变的肿瘤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更为敏感有关。

其次,肥胖会显著影响癌细胞的代谢途径,尤其是脂质代谢。肥胖通过PIK3CA/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重新编程脂肪酸代谢,这些代谢变化可能促进携带特定驱动突变的癌细胞增殖。例如,在肥胖患者中,SETD2和PPP2R1A基因的突变频率增加,可能与脂质代谢的改变相关。此外,肥胖引发的慢性炎症也可能改变肿瘤微环境,增强促癌信号的传播,从而进一步增加某些驱动基因突变的选择压力。

肥胖还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影响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肥胖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和慢性高胰岛素血症可能激活IGF-1信号通路,这一通路与细胞增殖和生存密切相关。高水平的TNF-α也可能促进炎症反应并改变肿瘤微环境,进而对癌细胞的选择压力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还表明,肥胖患者的全身炎症水平升高可能通过多个途径影响癌症基因型的选择。例如,空气污染已被证明可以通过诱导微环境变化促进EGFR突变细胞的增殖,而肥胖引发的类似炎症反应也可能对癌症基因型的选择产生类似影响。通过对多重控制变量(如遗传背景、吸烟量等)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即使在控制这些因素后,肥胖对癌症基因型选择的影响依然显著。这些发现表明,肥胖可能通过免疫和代谢的双重机制驱动特定基因突变的发生及癌症的异质性演化。

03

AIFM1基因突变与神经系统疾病

细胞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inducing factor,AIF)是第一个被发现不依赖半胱天冬酶介导细胞死亡的线粒体蛋白。AIF最初定位在线粒体内膜上,在细胞凋亡刺激下,从线粒体转移到细胞核,介导非半胱天冬酶依赖性细胞凋亡,引起染色质浓缩和大规模DNA降解。此外,在正常细胞中,AIF作为线粒体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依赖性氧化还原酶,在氧化磷酸化和氧化还原控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AIF是一种高度保守的蛋白,由线粒体凋亡诱导因子1(apoptosis-inducing factor,mitochondrion-associated 1,AIFM1)基因编码,在人体组织细胞内广泛表达,AIFM1突变与人类多种疾病相关。尽管AIF的细胞凋亡作用已被广泛研究,但突变与表型、表型严重程度之间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近年来,越来越多由AIFM1基因突变导致的病例被报道,包括严重的X连锁线粒体脑肌病、Cowchock综合征、X连锁脊柱骨骺发育不良伴低髓鞘形成性脑白质营养不良、听神经病等。

04

基因突变的检测与治疗前景

随着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的应用,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破解基因突变之谜。CRISPR技术的出现为科学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可以直接对mtDNA进行修改,从而有望纠正与疾病相关的突变。通过精准的基因编辑,研究者们可以探索线粒体的功能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未来的治疗策略开辟新的道路。例如,利用CRISPR技术,研究人员能够靶向特定的mtDNA突变,恢复线粒体功能,从而改善相关疾病的症状。

此外,CRISPR的灵活性和高效性使其不仅限于基础研究,还能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广阔的前景。随着对CRISPR技术的不断完善,未来可能会出现针对多种线粒体疾病的基因治疗方案,从而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选择。

在治疗方面,当前的策略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线粒体移植、药物治疗和基因编辑。线粒体移植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将健康的线粒体引入受损细胞来恢复其功能。这一方法在一些小规模的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前景,尤其是在治疗某些类型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时。

药物治疗方面,研究者们正在探索多种药物,以改善线粒体功能。例如,抗氧化剂和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化合物被认为能够减轻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影响。研究发现,某些营养补充剂,如辅酶Q10和α-硫辛酸,可能有助于提高线粒体的能量产生能力,并减轻与线粒体疾病相关的症状。

综上所述,基因突变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进展正处于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耶鲁大学的新工具、deCODE Genetics的研究成果以及CRISPR技术的应用,皆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去深入理解线粒体的功能和其在健康与疾病中的重要性。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揭示mtDNA突变的机制,也为未来的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科学界对此的关注和投入,将推动mtDNA研究向更高的层次迈进,最终造福广大患者。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