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长刘传健:从农家子弟到英雄机长的应急处置传奇
中国机长刘传健:从农家子弟到英雄机长的应急处置传奇
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从重庆江北机场起飞,目的地是拉萨。机长刘传健像往常一样,熟练地操作着这架空客A319。然而,就在7点06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平静。
一声巨响后,驾驶舱右前座风挡玻璃出现网状裂纹,紧接着完全爆裂。在9800米的高空,驾驶室瞬间暴露在零下40度的低温和缺氧环境中。副驾驶徐瑞辰半个身体被吸出窗外,机长刘传健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依靠目视和经验,手动操控飞机。
“我当时一个想的就是把飞机状态控制好,不要让飞机掉下去。”刘传健回忆道。他需要尽快降低航班到有氧气并且温度适宜的飞行高度,但下方就是青藏高原,飞机必须在7000多米的高度上继续飞行,直到飞出群山后才能再次下降。
在“破了一个大洞”的驾驶室内,飞行控制组件面板被吹翻,许多设备出现了故障。时速八九百公里,巨大的风噪让无线电指令难以被听见;狂风、噪音、低温、缺氧,刘传健的每一个操作都异常艰难,又必须非常谨慎。
7点11分左右,3U8633航班下降到7200米高度,刘传健完全凭借目视和驾驶经验飞行,靠毅力在掌握方向杆,让飞机进入到相对平稳的状态。第二机长梁鹏赶来,把氧气面罩给机长和副驾驶戴好,向塔台报告飞机情况。从20度的室温突降到零下40度,刘传健整个身体都在发抖,梁鹏就为他抚摸胳膊取暖。
34分钟后,这架载有119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的飞机,在刘传健的操控下,安全备降成都双流机场。除副驾驶头面部擦伤、一名空乘腰部受伤,其他人除耳鸣外身体基本无其他异常。
这场堪称民航史奇迹的应急处置,展现了刘传健过硬的飞行技能和冷静的判断力。而这份能力,源自于他多年来的严格训练和对飞行事业的执着追求。
刘传健1972年出生于重庆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对蓝天充满向往。1991年,他考入空军第二飞行学院,开始了他的飞行生涯。在军校期间,他凭借刻苦训练和严谨态度,从众多学员中脱颖而出,毕业后留校任教。
2006年,刘传健转业到四川航空,成为一名民航飞行员。在川航,他始终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注重每一个细节,这为他后来的成功处置奠定了基础。
飞行员的应急技能培训是一个系统而严苛的过程。他们需要掌握航空安全、急救、应急程序、危险品识别等多方面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在模拟器上反复练习各种极端情况下的操作,培养在压力下的决策能力和心理素质。
刘传健的成功并非偶然。他平时就注重体能储备和技能训练,比如练习憋气,可以一口气憋4分钟。这种看似平常的训练,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人一旦缺氧,大脑的反应能力会降低,而良好的体能储备能帮助飞行员保持清醒的头脑。
此外,团队协作也是应急处理中的关键因素。在这次事件中,乘务组在与驾驶舱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冷静处置,安抚乘客,提供氧气面罩,展现了优秀的专业素养。地面空管部门也迅速反应,指挥其他飞机避让,为3U8633提供了最优的空域环境。
刘传健曾说:“这个荣誉不是属于我,是属于整个中国民航界,其中包含了我的机组、空管、机场等部门,这是属于中国民航人的一个荣誉。”这句话道出了民航安全的核心——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团队协作和专业精神的体现。
川航3U8633事件不仅展现了刘传健个人的英雄事迹,更体现了中国民航人“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的核心价值观。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对职业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逐渐成长起来的。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刘传健展现了中国民航机长的风姿!”这份风姿,正是中国民航人专业精神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