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支招:如何科学管理睡眠
专家支招:如何科学管理睡眠
最新研究显示,高达70%的癌症患者饱受睡眠障碍折磨,是普通人群的4至5倍。睡眠障碍不仅影响个人健康,还可能引发公共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难题。
在睡眠管理领域,两位心理学专家——沈健和孙时进——的研究成果备受关注。他们的方法不仅帮助了许多失眠患者,还为睡眠障碍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沈健:临床催眠与规律作息的结合
沈健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心理学专家,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他认为,睡眠管理需要科学的框架和系统的治疗方法。
沈教授提出了一种名为“一长两短睡眠法”的调节方法:即晚上十点到第二天六点的长睡眠,以及中午和傍晚晚餐十五分钟后两次短睡眠。这种方法通过调整生物钟,使考生的兴奋周期与考试时间基本同步。
此外,沈教授还强调了临床催眠的重要性。他认为,临床催眠不是简单的暗示,而是一种科学的治疗方法。在实施催眠时,需要遵循科学的框架,理解原理机制,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孙时进:心理干预与非药物疗法的创新
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教授则从心理干预的角度,提出了“321睡眠加持法”。这一方法通过“生理心理、中西融合”的多种方法,为失眠患者提供多元化的非药物疗法。
“321睡眠加持法”强调通过数据化方案、人性化陪伴、科学化课程和个性化服务来解决睡眠障碍。研究表明,90%以上的癌症患者通过这一方法摆脱了长期困扰他们的睡眠障碍。
孙教授指出,70%的失眠属于心理性失眠,即便是身体疾病诱发的失眠,初期也与心理有关。因此,解决失眠问题必须从心理入手,通过多种心理手段的干预加持,减少影响睡眠的负担和心理障碍。
睡眠障碍:一个亟待重视的全球性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27%的人存在睡眠问题。睡眠障碍不仅会导致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还会引发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躯体疾病。此外,睡眠不足还会降低工作效率,增加事故发生的风险。
美国发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将“原发性失眠症”的诊断改为失眠障碍,诊断标准包括每周至少出现3晚、持续3个月以上的入睡困难或维持睡眠困难。这一调整反映了医学界对睡眠障碍认识的深化。
科学管理睡眠:从个人到社会的共同努力
面对睡眠障碍这一全球性挑战,个人、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都需要采取行动。专家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保持良好的睡眠卫生
- 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 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如心理咨询或药物治疗
- 社会层面应加强对睡眠健康的宣传和教育
- 政府和企业可以考虑制定有利于员工睡眠的政策
睡眠不仅是个人健康问题,更关系到社会的整体福祉。通过科学的方法管理和改善睡眠,不仅能提升个人生活质量,还能为社会带来长远的效益。